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2.
杨文 《美与时代》2005,(7):58-60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中,与西方音乐艺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应首推基督教,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基督教会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宗教势力对西方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帝国东部地区(今巴勒斯坦).在这以前基督教曾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它承袭了犹太教的一些神论思想,同时受到各种古代东方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基督教音乐起源于犹太音乐,而犹太教音乐是受希腊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论什么是犹太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犹太教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但有最基本的两点可以肯定,即-是-神教或伦理-神教;二是犹太人信奉的宗教。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及与基督教等的比较,指出犹太教重如何行动而非如何信仰;在强调犹太教与其民族不可割裂的同时,分析其教义的普世性。作者认为,为要避免曲解,须按犹太教的观念去理解;为了理解,除信仰外还须探讨其与犹太民族的特殊关系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寻求普遍伦理以及各文明、宗教对话的热潮。学者多重儒、佛、基督教等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佛教与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及律方面的比较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希望可以对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犹太教是重灵性修行的宗教吗?无论是纯熟犹太教知识的研究者还是对犹太教有稍许主观了解的社会公众,一般都会给出否定答案。社会似乎早有共识,基督教是灵性修行的宗教、犹太教不主张灵性修行。笔者曾撰文分析社会公众对基督教与犹太教一扬一抑认知的原因。自保罗开始,基督教就因犹太教缺乏灵性修行而贬低犹太教、指责犹太教是身体高于灵性的宗教。对基督教的灵性修行,犹太教也不以为然,尤其是灵修中自戕自残的身体苦行与自我否定的贞烈绝育,在犹太教中更是违犯上帝诫命、违逆上帝造人意志的罪行。现代以来,犹太教  相似文献   

6.
陈永涛 《天风》2022,(1):24-25
强调宗教和伦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主张宗教的生活化和伦理实践,并非意味着要将宗教伦理化.宗教是宗教,伦理是伦理;宗教不能取消伦理价值,伦理也不能替代宗教的功用.发掘宗教的伦理宝藏,发挥宗教的道德功能,不等于将宗教伦理化.基督教注重伦理,但基督教又不仅是伦理.在伦常日用中,那超越的永恒之道被彰显,成为伦理实践的根基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律法与信仰———试论新、旧约宗教观念的演变王学成本文主要从律法和信仰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对新、旧约圣经进行思想分析,阐述了新、旧约中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的演变。作者指出,以色列宗教经历了一个神权政治宗教、先知的伦理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文章在对律...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毛丽娅 《宗教学研究》2004,4(3):174-179
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地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世界,绝非偶然.这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内在宗教素质.罗马帝国的"世界性"范围,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大力扶持利用,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基督教教义思想具有的"普世性",基督教着重个人体验的信仰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宗教礼仪,基督教组织的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使基督教很快走向世界.在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保罗等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对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改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对改宗犹太教的外邦人,拉比们一方面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现出怀疑排斥的消极态度。从根本上说,这种矛盾态度是由犹太教对自身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一方面,犹太人将自身看成由律法塑造的宗教共同体;另一方面,犹太教又始终将自身理解为一个民族,甚至其改宗程序,也是为了在象征意义上建立改宗者与犹太人的血缘关系。犹太教对其民族性的坚持是她无法向外邦人敞开怀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俊 《天风》2005,(2):27-30
引言 所有伦理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或规则,就不能称作伦理"。基督教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尽管差异颇多,但却有一些无法割断的必然联系,正如汉斯·昆提到的:"全球伦理离不开宗教,而与基督教有特殊联系。"如果说社会伦理对社会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基督教伦理在不同历史处境中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被忽视,不能被抹煞,应该给予充分地  相似文献   

13.
柏柏尔人是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土著居民。归信伊斯兰教之前,柏柏尔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或原始宗教。柏柏尔人归信伊斯兰教始于阿拉伯人对马格里布的军事征服。他们的伊斯兰化涉及阿拉伯人与柏柏人之间、柏柏尔人不同支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柏柏尔人谱系复杂、迁徙频繁,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不同部落的柏柏尔人出现过不同的教派选择。逊尼派、什叶派...  相似文献   

14.
利奥·拜克通过对保罗的思想、福音书传统及其内容和耶稣思想的犹太本源性的历史考察反驳了哈纳克对两教渊源关系的否认,论证了基督教的犹太教历史起源;从犹太教的一神神圣信仰及其伦理本质特征等几方面进一步阐释了犹太教作为神圣信仰来源的含义,体现出现代犹太学者对犹太教的伦理神本质特征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发扬,确证了犹太教和犹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国有严格的司法体系与制度。以色列的司法体系分为三大类:普通法院、专门法院、宗教法院。宗教法院系统包括犹太教法院、穆斯林法院、基督教法院和德鲁兹族法院。由政府拨给经费,负责审理与宗教有关的诉讼案。宗教法官和职员是国家官员。其中,以犹太教法院的影响最大,它包括由两位首席拉比领导的最高犹太教法院以及  相似文献   

16.
由希腊罗马思想与犹太主义和其他中东宗教成份的融合所造成的基督教哲学的兴起,在伦理学史上展现了一个新纪元,虽然它是出斯多葛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所准备的。斯多葛学派关心和自制,新柏拉图主义寻求与万物之源重合为一体,这些在早期基督教哲学家中都与犹太教对于人格化上帝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圣训是道德权威的本源,圣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伦理标准的两个源泉:人的理性和神的意志,都并列在一个伦理学体系中,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在对于神学原理的种种互相抵触的宗派阐释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05,(3):159-163
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形成,根本在于灵魂与肉体和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的思想.促成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兴起的二元论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宗教自身的先天性二元论因素,即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隔;再则是东方宗教,尤其是中亚宗教的二元论思想;最后是犹太教传递给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中包含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犹太教作为犹太民族的宗教随着犹太人的到来而进入我国。其传入历史相当久远,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相仿。有关史料表明,犹太教自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几乎没有中断过。只是由于犹太教不像侧重在中国社会传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基本不在中国人中宣传其教义,更不发展其信徒,它的长期历史存在才很少为国人所察觉。本文拟通过犹太会堂在我国有关城市的历史对犹太教在我国存在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同时兼论我国历代政府对犹太教所持的态度和实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06,(8):62-62
田薇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基督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世间生活和人类行为自身,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自律而不是神律,不是从神圣命令推出道德,而是从自我命令推出道德,道德是人的自律之域。文章从基督教伦理的上帝信仰、人性论预设、救赎观念、爱的规范、终末盼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基督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