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的礼仪节庆是神学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天主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中西礼仪的差异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康熙年间发生的礼仪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礼仪逐渐得到中国基督徒的理解和认可,中国教会也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本国国情对宗教礼仪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礼仪形式。本文以中国天主教的老教区湖北磨盘山(位于鄂西北谷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当代中国天主教礼仪的内容和新特点。一、 教徒对基本礼仪的认识和理解1、祈祷祈祷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它与礼仪建设之间有一种伦理契合,使其对于礼仪建设有重要的互助意义.本文分析了西方“社会质量理论”与礼仪建设的契合性、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视野的礼仪建设的伦理意义,同时探讨了基于社会质量提升目标的当前我国礼仪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德裔社会学家诺贝特.爱理雅斯的《文明化进程》是礼仪研究领域的名著。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观点,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并在三种新的社会理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该理论和礼仪研究。爱理雅斯认为,西欧社会在中世纪末以后经历了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即人们更能够克制自我,言行举止更为谦恭有礼,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对暴力的垄断,二是社会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这一理论在文明化进程的一般性、历史起源及真实性等三个方面都存在着缺陷。礼仪研究和三种新社会理论可以在如下的条件下相互增益:福柯式的权力重新获得主体,公民社会有必要关注非政治动机,而自我认同则可以突现其历史性和日常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芦宝玲 《天风》2017,(6):34-35
正一、礼仪崇拜介绍在将临期第三主日,我们采用普世教会公认的崇拜方式,即利玛礼仪敬拜上帝。利玛礼仪是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在1982年签署的适用于普世基督教会崇拜的礼仪文献。礼仪文献包括进堂礼、圣道礼、圣餐礼和差遣礼四个部分。进堂礼包括:序乐、问安、启应、认罪、宣赦(上帝赦免)、荣耀颂(赞美上帝)。圣道礼包括:经训、证道、宣信、回应诗歌、代祷。圣餐礼包括:预备礼、圣餐祷文、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清晰界定行政伦理制度化的边界,是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在属性定位上当代中国的行政伦理制度化是制度安排和德性培育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并提出了三个学理界限和五个实践界限,力图梳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界限界定体系,以期为构建当代中国政府伦理责任体系、实现伦理责任、提高治理能力提供一种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不仅要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而且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社会规范中 ,除了法律规范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道德规范 ,而礼仪则属于道德规范范畴。没有包括礼仪在内的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与指导 ,社会的各种关系就会发生混乱。礼仪作为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 ,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个体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同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学家们正在密切联系着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即苏联社会由已组成的几个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的消失问题,而对城乡人口成分的变化展开了研究。从前,历史发展把社会发展初期阶段具有的社会同质性引向愈益扩大的阶级分化,而现时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本身则提出了克服阶级分化和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此社会从社会性看是同质的)的必然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刘永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在明清礼仪研究方面用力尤勤。自1995年起,他前往闽西四保地域开展长期历史学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注意到当地的礼生群体及其礼仪表演、礼仪手册及社坛、厉坛等明清礼制遗存,以此为起点对明清礼仪进行了细致的社会文化史考察,相继出版了《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荷兰博睿出版社,2013年;三联书店,2019年)、《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两书及其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迟若瑟 《福建宗教》2000,(5):19-20,26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1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分析哲学思潮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大多数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后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却始终一致。其首要问题是一个划界的问题——和他的哲学划界的格式一样——为美学中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出界限,如果将其表述得更具美学特征,则是在可批评的和不可批评的之间划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那些不可说的也即神秘的东西便是“界限”,它之所以是界限在于它给予了全部可能性而不是一种被给予的可能性。这种界限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形式”(Logical form),逻辑形式使得世界这样存在着和这样被表述着;另一种是伦理  相似文献   

11.
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1)社会发展规律超出纯社会的界限,它体现自然因素的作用。当代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概念,表示社会和自然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换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因而,对于是否存在脱离自然因素起作用的纯社会规律,值得怀疑。 (2)现在仍然存在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领域,这是人的作用(实践)还未达到的地方。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纯自然过程不断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虽然依赖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断加强。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剧的过程。这里,许多自然规律已超出纯自然的界限,体现了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对自然规律应有新的表述。 (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利益边界与道德责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是一个以利益为轴心的时代,利益伦理是医学伦理学不可忽视的课题。欲望是无穷的,利益是有限的,任何利益都有其边界和限度,我们必须设置利益的道德界限。医患双方未能遵守利益限度和利益边界原则,使矛盾转化为冲突。利益冲突不仅影响医生的专业判断,而且影响了其医疗决定。医生既是医疗职业者,也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是医疗服务的基本目标,为病人最大利益着想是医护专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与责任。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关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中,谈论最多的是名词和形容词的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通常指的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界限不明确。例如“青年”一词的模糊性表现为它所概括的年龄界限除中心区域(如十七八岁到二十五六岁)明晰外,其两端,即“少年”与“青年”;“青年”与“中年”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由于名  相似文献   

15.
正主要礼仪主日(Lord’s Day)亦称"礼拜日"。基督教对星期日的别称。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在安息日前一天(即今星期五)被钉死于十字架;死后第三日复活,即于安息日后一日(即今星期日)"复活"。基督教据此把星期日称为"主日",意为"主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力地反对把古人现代化达种非历史主义倾向,划清下面两条界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分析、评论古人同把古人现代化的界限;(二)用现代的科学概念和术语解释古人思想同把古人现代化的界限。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7.
〔泰〕  释心平  释白朴 《法音》2014,(6):29-30,33,39
正一、前言何为礼仪?1978年牛津大学的Brown和Levinson教授提出了礼仪的原则,他们认为礼仪是人类共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了解人们如何表达礼仪是了解人类生存的根本[1]。顾曰国1990年提出了中国人的礼仪原则,包括自谦准则、称谓准则、慷慨准则和得体准则[2]。泰国文化局对礼仪定义是:有一定限制的道德规范,或是有纪律、有次序、适合社会正常生活的道德行为。[3]其实,礼仪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和教养水平,还能反映出一个地域、一个团体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  相似文献   

18.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只要你走进教堂或在其它类似场所参与天主教的弥撒礼仪,那么你肯定会听到不同语言、旋律优美、风格各异、得体适用的礼仪歌曲即天主教圣乐。教会的礼仪音乐是伴随着基督的教会的礼仪发展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甚至,天主教的礼仪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基督圣诞之前的犹太宗教的音乐。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表达对他者的以友善为前提的尊重态度的道德规范。礼仪可以而且应当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与人的作为整体的好生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属于好生活的值得钦佩或道德高尚的层面。无论在西方传统社会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都甚至被看作是好生活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标志。然而,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斩断了礼仪以及道德规范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并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在人类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今天,需要重构礼仪与好生活的关系,以使以礼仪为标志的道德重新回到人类生活之中,成为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一项新的重要社会礼仪活动。每逢新年、春节、国庆节、中秋节、教师节、老人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总要把社会各界、各所在单位的有关人员或代表请来,喝杯清茶,交流思想,畅叙友谊,以此增进彼此的感情。这就是“茶话会”。 “茶话会”是对我国传统礼仪进行重要改革的成功范例。它的出现,没有引起任何震动和负作用,而是自然地走进了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