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玄”思潮的各种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以重玄思辨发挥老庄学的重玄学术思潮,可以界定为“道家重玄学”。它的真正宗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子。道体重玄论是对魏晋玄学术体论的深化和超越。道性自然论,推进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对道的本质特性的理论认识。修心复性论,对唐代后期和五代以后内丹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重玄境界论,实质上是对当时人们所遇到的宇宙人生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方案。道家重玄学自觉地并富有创造性地适应了当时作为时代思潮的心性之学,并与隋唐佛教心性论一起成为宋代儒学产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所谓美是审美的唯一特性这一观点值得考虑。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H.奥斯本(Ha-rold Osborne,著有《美论:美学、批评和美学史》)。他的这一观点发轫于G.E.穆尔。笔者这里想辩明的是,唯一的审美特性不能成为一般审美判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重要代表成玄英、李荣以重玄思想注解老、庄,其论著中包含大量的文艺美学思想片断。本文从审美心态、言意之辨和文质观三个方面对二者散见的文艺美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重玄美学借助"空"观,发展了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推进了言意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儒家的"善-美"文质观,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最能代表儒家自然美观的是孔子,最能代表道家自然美观的是道家学派.二者由于主体文化切入眼光不同,即儒家是从道德角度切入的,而道家则是从审美角度切入的,因此在自然美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又都体现出与自然亲密的关系,无论是道德感还是审美感都共通于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秦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理论特点和观照世界的方法。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儒家着重从现实人伦和道德修为立论不同,而是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角度思考世界的本原和存在方式,因而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生存论哲学和终极关怀。在这一层面,它与儒家有许多分野:如在宇宙论上,道家属本体论,儒家属生成(衍化)论;在行为根据上,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儒家崇尚"尊道贵德";在价值观上,道家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平等观,儒家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仁民而爱物"的差序伦理。这些在今天以传统资源应对工业化弊端的舆论场域,往往被纳入"天人合一"的框架笼统视之,这在本文看来是需要作细致分疏和分判的。最为重要的是,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与其说是具体结论,不如说是方法,是其对世界整体构成和生存状态的根本看法。  相似文献   

9.
《易传》与道家哲学的可通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和道家是先秦哲学中最具形上学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尽管<易传>的"尚刚"和道家的"贵柔"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方向,体现了儒道二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然而,当<易传>和道家哲学在寻求终极性的形上学根源时,却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即在形而上的"道"论中走到了一起.本文从传统形上学的本原论、本体论和体用论等方面,试图阐释这两家哲学的可通约性.<易传>和道家的形上学之所以能够相互贯通,是因为<易传>和道家的哲学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以阐释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也就是说,"性与天道"是道家的形上学,也是儒家的形上学,不是那一家的"专利".正因为这样,儒道二家才有可能在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中走向新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0.
晋宋之际形神之辩以牟子为先声。从牟子开始便自觉地援用老子思想阐发佛教神不灭论。罗含、孙盛也各自依据先秦道家的气论在形神问题上展开辩论。至慧远,则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理论水平上依赖先秦道家思想,把晋宋之际的形神观提升到了当时的顶峰。  相似文献   

11.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性的知觉形式,是人们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事物的意识表现,也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中国古代色彩观深受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和汉朝开始传入的佛教色彩观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古老文化沉淀和高度凝练的产物。当下的平面设计要想创作出吸引人的作品,就必须充分重视我们传统的色彩观念,包括寓意、形式、风格等。只有这样不断探究传统色彩观念的内涵,才能贴近社会大众需求,实现平面设计色彩中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从美学思想上看,这三位大师在具体问题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本文打算仅就他们关于人格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看法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韦尔施的"审美思维"试图表明这样一种双重观点:最初,审美思维是认识论的基础,因为知识在基本的和构成的基础上都是由于"审美思维"在"作祟",从康德到晚近的自然科学以及分析哲学,我们能够找到这一观点的理论源头;其次,我们要采取思考的形式来考察当今的生存方式,即日益生活化和普遍化的审美化过程,这里,审美思维单单只是一种分析式的思维,而审美则变成了思维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17.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的立法理论是中国古代立法理论之源。以儒墨道法诸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在立法根据论、立法主体论、立法原则论和立法价值论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历程中,被不同时代的立法者加以吸收或利用,从而引起它们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立法的深层文化基础,构成了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的精神层面,从而使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生机勃勃,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先秦身体审美实践历史地形成了三种身体美欣赏趣味:以物喻人、以貌论人和品人以味。此三种趣味之间尽管并不构成逻辑关系,但可以梳理出它们各自清晰的理论内涵,共同组合成先秦时期身体美欣赏论的完整内涵。先秦身体审美欣赏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先秦时代中国人发现、把握身体美的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