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卡车驾驶员速度估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华  彭楚翘 《心理科学》1997,20(6):525-529
用速度知觉测试仪,对251名男性卡车驾驶员在四种实验条件下的速度估计准确性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安全组卡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准确性优于事故组卡车驾驶员,两者在低速条件下差异不显著,高速条件下差异显著;事故组卡车驾驶员的高估次数高于安全组卡车驾驶员,低速条件下两者不显著.高速条件下差异显著;事故多发组与安全组卡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准确性在高速及低速长距离条件下差异显著;速度及距离对速度估计准确性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年龄对速度估计准确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身体、年龄、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距离错觉对于路上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员有时会对来车的车长、车距离产生错觉。路上参照物少时感觉距离远,前面是小车时感觉距离远,反之则感觉距离近。速度错觉主要表现在对速度判断上的错觉。因为驾驶员是根据观察到的景物的移动相对参照物来估计车速的;景物移动的多少和丰富程度会导致车速的不同判断。在市区道路上对车速易高估,在  相似文献   

3.
事故多发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反应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8名事故多发卡车驾驶员和18名安全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以及决策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但差异不显著;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选择反应时与决策时间都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且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我国深入开展驾驶员的选拔、培训与驾驶适应性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孙龙  常若松 《心理科学》2016,39(6):1346-1352
结合反应时和眼动研究方法,采用驾驶经验2(新手,有经验)×自我评估的能力2(高,低)×危险类型2(明显,隐藏)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索驾驶员驾驶能力的自我评估和驾驶经验对危险知觉及视觉注意的影响。采用驾驶能力量表和基于动态交通视频的危险知觉任务对86名驾驶员测试,并使用Tobbi T120记录眼动数据。结果发现,新手和有经验驾驶员自我评估的能力与危险知觉反应时间之间相关不显著,这说明两组驾驶员对自己驾驶能力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有经验驾驶员对两类危险的反应比新手快。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他们对两类危险的反应比同龄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慢。然而,有经验驾驶员自我评估的能力与危险知觉反应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与新手相比,有经验驾驶员对两类危险的首次注视较快,总注视时间更长。与同龄驾驶员相比,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他们对危险的首次注视较慢,对危险的总注视时间更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可能会提高他们的风险接受阈限,由此降低了他们对危险的反应速度。未来驾驶训练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新手对驾驶能力的自我评估偏见,改善他们的视觉搜索模式以降低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法关注于对当前数据集的准确估计, 容易导致模型的过拟合, 影响模型结论的可重复性。随着方法学领域的发展, 涌现出的新兴统计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局限, 从过度关注回归系数值的解释转向提升研究结果的预测能力也愈加成为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Lasso方法通过在模型估计中引入惩罚项的方式, 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模型概化能力,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过拟合和多重共线性问题, 有助于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高创造力群体的界定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前提,但迄今极少有研究关注以往研究中高创造力群体间的同质性问题。本研究以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测验调查了两所高校(一所地方高校和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975名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极端组方法(extreme groups approach, EGA)为大学生创造力水平分组,考察不同创造力分组之间的差别。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的高创造力大学生被试,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高创造力组间可能存在质的差别,因此相关研究在外推结果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和讨论文献结果的可比性时一定要关注样本的同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论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的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的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的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的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的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的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的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的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相似文献   

8.
几何线索对儿童理解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具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以几何地图为材料,通过定向任务,考察儿童对不同几何线索(拓扑关系、欧式几何特征、度量结构)的利用与发展,揭示了儿童对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初步发展出使用欧氏几何特征和度量结构表征空间位置的能力;但不同欧式几何特征(相对距离、角度、方向)被儿童掌握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关于拓扑关系的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儿童利用该线索的发展规律。提高生态效度是未来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是否能直接用统计软件输出的原始估计的t值对模型的标准化估计进行检验的问题,详细介绍了标准化估计的t值计算及其难点,用Bootstrap方法算出标准化估计的标准误和相应的t值(记为t_bs),并将其与原始估计的t值比较.结果发现,当原始估计t值超过3时,无论用t值还是用t_ bs检验,结果都是显著,即可以使用t值进行检验.而当t值不超过3时,与t_bs很接近,也可以用t值检验,但t值在临界值附近(例如1.5 ~2.5)时,最好还是使用Bootstrap法计算t_bs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对靠近运动刺激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估计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为了解释个体如何进行TTC估计, 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生态光学理论和tau理论等, 也考察了影响TTC估计的部分因素。近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个体对威胁刺激和非威胁刺激的TTC估计, 考察了刺激的情绪相关属性对TTC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比于自然非威胁刺激(如兔子等图片), 个体会低估自然威胁刺激(如蛇等图片)的TTC, 但这种TTC的低估在社会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图片)上有时很小甚至不显著。个体低估TTC可能存在三种原因:(1)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特异性反应; (2)威胁刺激具有较高的情绪唤醒度; (3)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心理距离更近和运动速度更快的知觉偏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威胁刺激上表现出的TTC低估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探索威胁刺激TTC估计中的自主生理反应和神经机制;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威胁刺激TTC估计的研究; 在实验设计中考虑性别和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尽管多阶段测验(MST)在保持自适应测验优点的同时允许测验编制者按照一定的约束条件去建构每一个模块和题板,但建构测验时若因忽视某些潜在的因素而导致题目之间出现局部题目依赖性(LID)时,也会对MST测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探究"LID对MST的危害"这一问题,本研究首先介绍了MST和LID等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模拟研究比较探讨该问题,结果表明LID的存在会影响被试能力估计的精度但仍为估计偏差较小,且该危害不限于某一特定的路由规则;之后为消除该危害,使用了题组反应模型作为MST施测过程中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尽管该方法能够消除部分危害但效果有限。这一方面表明LID对MST中被试能力估计精度所带来的危害确实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今后关于如何消除MST中由LID造成危害的方法仍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2.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过高地估计自身判断的精确度,其经典的研究范式是常识问题及常识问题的变式现实情境问题。使用常识问题的研究一致发现,东方人显著比西方人更过度自信;使用现实情景问题的研究则发现,西方人比东方人更过度自信或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东方人比西方人过度自信”的解释包括认知习惯和教育系统两种主流观点。最后对出现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探讨解释的有效性和“西方人比东方人过度自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小学四年级高低数学能力学生各40名,呈现问句前置和问句后置两种形式的结构不良应用题,探讨两种被试在问句前置时对应用题的内在表征形式倾向.结果发现,两种被试在问句前置时阅读条件句的总时间比问句后置时显著降低,解题时间显著降低,但高能力被试阅读有关条件句的时间在总阅读时间中的比例显著增高,解答成绩显著提高,而低能力被试相关时间比反而显著下降、解答成绩没有显著提高.这表明,高能力被试建构问题模型与情境模型,而低能力被试只建构问题模型.  相似文献   

15.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危险知觉是指驾驶员在交通情境中对明显危险和潜在危险的识别、预测和反应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驾驶员对当前交通情境形成的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复合认知表征。以往研究表明,对于行人过马路这类明显危险,新手和经验驾驶员危险知觉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是当明显危险(行人)和潜在危险(前车制动)并存时,经验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知觉反应是否会突显出优势呢?本研究通过设置两种交通场景:行人单一危险条件和行人-前车双重危险条件,考察不同经验人群对行人危险的反应及眼动特点。在第一个研究中,使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通过反应时和眼动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危险场景中,不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的行为反应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指标(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的影响。采用2(交通场景:行人场景、行人-前车场景)×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交通场景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驾驶员对行人危险进行反应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及眼动数据(平均注视时间和水平搜索广度)。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交通场景视频,当发现危险时,立刻按键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前车条件下,经验组被试的反应时快于新手组(p=.039)和无驾照组(p=.013),F(2,30)=3.98,p=.029。无驾照组被试对行人的平均注视时间长于经验组(p=.043)和新手组(p=.024),F(2,30)=3.39,p=.047,ηp2= .18。无驾照组被试对场景的水平搜索广度均小于经验组(p=.006)和新手组(p=.016),F(2,30)=5.17,p=.012,ηp2= .26。在第二个研究中,对研究一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双重危险场景中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知觉行人危险及信息加工效率的影响。采用2(兴趣区类型:行人、前车)×3(组别:无驾照组、新手组、经验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兴趣区类型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搜索行人和前车时的眼动数据(总注视时间、搜索次数和平均搜索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3),F(2,30)=5.99,p=.006。经验组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视时间显著短于新手组(p=.014)和无驾照组(p=.004),F(2,30)=5.50,p=.009。在有前车条件下,控制了性别、年龄后,驾驶员对前车的平均搜索时间越长,对行人的危险反应时越长(β=.393,p<0.05,R2=.308)。这些结果说明:无经验和新手驾驶员糟糕的搜索行为不仅仅是由于操作抢夺认知资源或者情绪紧张导致的。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更低,搜索模式不够灵活,也是导致新手驾驶员行人碰撞事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驾驶员培训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信息加工效率和搜索模式灵活性。积累更多的驾驶经验可以提升驾驶员对潜在危险的的视觉搜索和注意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加快危险反应时间。未来的驾驶员培训应加强对新手驾驶员搜索技能的培训,并持续提供更多的驾驶员继续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小学生在交通情境中的视觉搜索发展特点,研究以一、二、四和六年级小学生,以及成人为被试,采用“找不同”任务和过马路决策眼动任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一、二年级小学生“找不同”的效率低于成人;一年级小学生冒险及错失过马路比例均较高;小学生的眼跳特征与成人相似,但对兴趣区的关注低于成人;女生错失过马路比例高于男生,视觉搜索水平及搜索策略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逐渐提高,但搜索的有效性低于成人,性别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问题在价值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正不断深化,现将若干重要观点简介于后.一、评价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属于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活动.但在具体提法上又有差别:(1)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2)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认识活动.(3)评价是对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从质上和量上对客体价值的估量.(4)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5)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以表象看到一个运动员完成三级跳远项目为实验任务,对表象任务的信息通达水平、眼动注视点的活动位置和被试对三级跳远项目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系统的操纵,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视觉表象眼动的变化是基于知识学习表征差异还是技能训练表征差异的问题。实验1以没有三级跳远运动专业技能知识且对该运动的认知水平也较低的大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在完成高信息通达水平的表象任务时,注视点需要较短的持续时间,但眼跳距离会增大,眼跳频率会变低;实验2对表象任务的知识学习表征水平和技能训练表征水平进行操纵,分别以对实验任务进行过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人为被试,结果表明,随着被试知识习得水平和技能水平表征能力的提高,不同表象任务信息通达水平间的眼动差异将消失,但知识学习和技能表征的差异在平均眼跳时间上有差异,技能训练型的被试其平均眼跳时间要短于知识学习型被试,达到临界水平显著,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眼跳距离等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 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 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 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 他人临近底线时, 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 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 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 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 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