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烧香的历史自从人类学会了用火,在燃烧各种草木的过程中,会发现其中有些香气能驱除秽邪,让人宁静舒畅,此后,这些特殊的香料就被用在一些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开始人们只是烧原始的香木,后来就学会了加工香料。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古埃及、巴比伦、罗马、印度、玛雅、秘鲁、犹太人的宗教祭祀中都有焚香仪式。基督教会于公元4世纪也开始在圣餐礼上焚香。从有文字的史料来看,中国  相似文献   

2.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斋仪》卷五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长夜地狱,苦魂滞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脱。”①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曰:“夫就斋入静,灯烛居先,朗耀八门,光辉九夜,续明之功既举,长更之福可修。”“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侍灯之官,勤为用意,每令灯光,竟夕明真…  相似文献   

3.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  相似文献   

4.
刘德仁,道号无忧子。道教著名流派——真大道教的开山真人,他生活于宋金隆替之际,金皇统二年(公元 1142年)创立真大道教,一生弘道三十八年,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大德高士。真大道教立清规戒律九条,将佛教思想特色融摄教理之中,“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①。有金一代,道教的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是道教中兴的转折,金代朝廷尊崇道教,“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设道职,于师府置司,正日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篆精专者授之…  相似文献   

5.
道教之真精神─—卢国龙《中国重玄学》述评三十年代,陈寅烙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卷审查报告中指出:“今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然新儒家之产生,关于道教之方面,如新安之学说,其听受影响甚深且远。自来述之者皆无...  相似文献   

6.
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所以道教又称为神仙道教,尊称得道者为真人.  相似文献   

7.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8.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揭开夜的面纱,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日子悄然来临时,福建泉州元妙观里早已是经声朗朗。这是元妙观的道士们在做早课,也是一天的开始。咣咣咣……三清大殿内的钟鼓齐鸣声划破寂静的晨晓。元妙观道士开始了新一天的修道旅程。钟板是道教丛林的信号,开静止静,烧香上殿,全听钟板。“钟板常住”,就是道教丛林以钟板为号令,召集道众以及报时、安排日常生活事务。元妙观的钟鼓是早上5∶30开静。开静的意思是新的一天已经开始,同时开静预示着各殿堂殿主要向神灵焚香祷告,然后开始早课的诵持。鸣钟之后,道众们起床、洗漱完毕,有序步入三…  相似文献   

9.
封面说明     
在道教义理中非常重视度人与度己的思想。度人,一方面从精神和肉体上拯救教化世上之人,为之清心疗疾;超度荐拔死去的亡魂,树立接引众生的楷模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著书立说传播道教义理,运用智慧悟性为他人指点迷津。度己,即通过自身的修炼,广积善德以达与道合真,得道成仙。二者有  相似文献   

10.
道教绘画中的“香气”,是在继承远古燔柴燎祭中“香气”通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是对道教神仙信仰的高度提炼与表征。道教绘画以“身体”对“香气”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将“香气”审美经验转化成图像表现形式——香炉,以此激发对“香气”的想象与联想,进而建构了神圣的“香气”时空,表达了与“道”合一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1.
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道教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醮焚香、养生修行、用香神话等方面,它的长足发展与历史时期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不可分离。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志芹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三期撰写文章,认 为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 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修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 提。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历代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省,因此修道者应通过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要想真…  相似文献   

13.
正香,乃人天交通之工具。唯须虔诚才能发挥作用。在您进庙烧香的前一天及当日,请您务必斋戒素食,若能沐浴更衣则更好。同时在烧香的当日,须端肃恭敬,烧香前沐手,切勿在道观内吸烟、酗酒、喧哗,也不可携带宠物、鞭炮入庙。吸烟者、酒醉者、赤膊者,穿拖鞋、短裤、短裙者,请莫入庙、入殿。请善信不要带点燃的香进入大殿,亦不要  相似文献   

14.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15.
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在他的思想中,"全真"二字是何含义?综合对其诗、词之考察,他主要是想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告诉我们,他这种回归老、庄的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17.
道教修炼唯以内丹为要,内丹修持如何也少不了药物。丹经子书对药物之重视,谓之为“金丹之根基”,但又恐泄露天机,往往用以隐语,其比喻之众多难以尽述,这些喻言曾使多少学人止步,炼士误途。不明真正的药物,丹道则无从下手。药物究竟是什么,金丹究竟在何处,历代以来修行者莫不苦苦求索,以期达于仙道,道果有成。虽上阳子早已言明:“此般真铅,家家有之,人人见之……”,但执着于丹经文字者不在少数,多以心肾为炊离,肝肺为龙虎,精液为铝汞……“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为闭丹,或误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手空…  相似文献   

18.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19.
<正>《太平经》是指导早期道教形成的理论来源,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饶宗颐先生就曾引用汤用彤先生的研究说:"《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并认为"道教之创立,其渊源颇远,而实以《太平经》为其理论中心"~1。傅勤家先生甚至说:(《太平经》)"为道经之最先者,  相似文献   

20.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