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美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上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借鉴民间美术来拓展水墨画的创作,一直是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追寻的答案。从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以及两者的共性作为出发点,对民间美术绘画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拓展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天桥人物》是中国杰出的版画家李桦的一套水墨人物画作品,该作品体现了李桦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1947年,他受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致力于版画艺术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不断创作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作品。李桦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徐悲鸿亦对其水墨作品赞赏有加。以《天桥人物》为例,对李桦水墨人物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可行性,同时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带给中国社会的是各方面的巨大进步,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所形成的历史机遇,推动着文化事业空前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以来,解除了极左思想路线的束缚,中国画恢复了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态势。虽然涌进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带来冲击和压力,曾有人预言古老的中国画将穷途末路,将被西方现代艺术的大潮所吞没。但30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画的道路越走越宽。其间,虽然难免曲折,也决不平坦。但是,在不长的时段内,中国画界生机勃勃,新作涌现,新人成长,市场活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戏曲学院美术教授毛伟以擅画牦牛著称于当今中国画坛,他笔下的西部高原牦牛形体雄壮,神态凛然,象征着中华民族自有的精神风范。在人情日渐浮靡的当下,这种古朴、健康、生机勃勃的艺术表现和追求,无疑具有振奋人们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蒋兆和的国画人物作品,首重骨法用笔,以干练苍辣的线条,勾写精谨的造型,融合中西之长,表现出人物细腻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综观当下大型美展上的国画人物作品,多刻意于画材之新异与拼接、磋磨、浸染等画外手法之出奇。这些炫表面文章,或可美艳于一时,却难以长久遮掩作品笔墨功夫的浅薄与艺术内涵的苍白。  相似文献   

6.
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人物画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任伯年的作品不仅使我们领悟到古代绘画的精华,还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当今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他的人物画匠心独运,画面意境新颖深邃,其绘画的雅与俗问题一直是近代以来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画科中出现较早的一科有其悠久的历史,作为人物画中一支的帝王肖像绘画,出现时间虽晚却有着特殊的形式和意蕴.纵观历朝的帝王肖像画.画中帝王肖像都是以锦冠华服的朝服形象出现,即使在《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以便服的形象出现也是一派皇家风范,彰显帝王至尊.到北宋真宗朝时,宋真宗的御容却出现在一幅宗教题材的画像中,而且还是以菩萨随侍的形象出现.这种帝王御容同宗教题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当时社会民众对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使得这种绘画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水墨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基础上,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其赋予了传统水墨新的时代生命力。无论如何,传统水墨在精神上、境界上的文化价值是永恒的,在未来的时光里,艺术家们仍需潜心领悟、尽心吸收、用心传承。山水画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一支,必定是承载着当代创作者的理念与思想的,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新变的机制,在不断探索与改良中实现创新,最终进行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水彩画艺术作为西方外来画种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材料上有着相近的物理属性,因此自引入中国后就广受艺术家和群众的欢迎.水彩画艺术经由一代代艺术家不懈的学习探索,并糅合中华艺术的精髓,在我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并成为与国、油、版、雕并列的独立造型艺术门类,也是使广大艺术爱好者赏心悦目的一种造型艺术体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李小山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提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与技术手段日趋僵化的问题,强调必须更新绘画观念。谷文达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进行革新,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反思、批评,重新解释、重新创造传统。他对水墨画进行了跨越式的改革,从内容题材的创新,到材料上的创新,再到形态上的创新,他继承着传统水墨的形式,同时又把水墨带到了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李影影 《美与时代》2014,(3):102-10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工笔人物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绘画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以其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风格,至今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它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向前迈进,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工笔人物画的高峰期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重现,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在了解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创作手法基础上,进一步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情感呈现、语言形式、表现题材及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来认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发展,最终阐明当代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推动性意义。希望本文对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在大众文化环境下中国画的发展能产生再认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人从事多年的水墨人物画教学实践,深感传统水墨人物画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怎样将形、情感、笔墨等艺术因素切入到水墨人物画造型训练之中,是中国水墨人物画教学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型被归纳成"十八描",这是将绘画与生活中事物的巧妙结合,历代服装的变化在整个线型艺术的演变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画论与绘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意象特征,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并不是客观对象的模仿,而是画家的心中之象.它不但受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而且和画家的审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画家要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注重主观情感的传达,其造型是经过了画家概括、剪裁、夸张以至变形等意匠经营的结果,它更真实地表现出对象的神.  相似文献   

17.
<正>程兆星,1957年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结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防空兵指挥学院副教授。作品参加全国第七、第八届美术作品展,第八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入选第七、九、十、十一届全国版画展;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绿色时空"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精品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日本"中国美术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银奖。曾在北京、郑州等地多次举办联展、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郑州市美术馆、青岛美术馆等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有《程兆星水墨作品》等多种画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发展到唐,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它表现的是生命的情调。然而,在这样璀璨夺目的面纱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作为生命力量表现出的浩瀚才情的才子们伟大的孤独感。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以超前的艺术眼力,致力于写意的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并开创水墨渲淡这一自宋以后成为中国绘画巨流的文人画风格,传递出唐人的无限的孤独之感。王维作诗如画,以凄冷之语显露真情;他师法自然,在山水之中排遣孤寂。在人物画风靡一时的唐代,他不画春闺,不描美女,偏偏写山水;开创破墨,于无色之相感受超逸;构图平远,从虚无之境寻求慰藉。动极而静,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从唐代才子王维的山水里,我们咀嚼到了充满生命情调的唐人"得一知己者难"的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正>毛伟,笔名跃伟、岂伟、铁涵,号伏山堂主、伏牛山人。1957年11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祖籍南阳镇平。1975年毕业于河南省开封市第23中学,同年到尉氏县永兴公社司马村大队插队务农。1977年考入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艺术系。1981年至1987年先后在淮阳师范、周口师专任美术专业课讲师。1986年调入河南省政法学院从事学报美编工作。1987年调入海燕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副编审。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水墨人物画专业研究班,1999年毕业后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出版有:《毛伟素描速写》、《毛伟水墨人物作品》、《毛伟高原风情作品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毛伟水墨牦牛系列》、《国画人物教学与创作》等。  相似文献   

20.
赵准旺先生深入挖掘北方山水风情,领略清灵秀气的江南风光,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探索艺术,在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体悟中将传统精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