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6月22日视察大足宝顶山后说,圣寿寺包括小佛湾、大悲阁应全部交给僧人管理。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宝顶摩崖造像是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又一奇迹,为南宋名僧赵智凤主持开凿。宝顶石刻以大佛湾为最集中、最系统。大悲阁的千手千眼观音石雕又是大佛湾造像艺术的精华。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巅,与大佛湾相距里许。圣寿寺内的小佛湾造像是开凿大佛湾的模  相似文献   

2.
大致来说,就信仰群体而言,佛教的中国化既包括在王公贵族、中上层僧侣、知识分子等精英层面的中国化,也包括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上的中国化。相对于精英阶层的佛教中国化,民众的佛教信仰及其修行从一个更加宽广、细腻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佛教繁荣的唐宋时代,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以石刻和古代文献为资料,考察唐宋时代民众的神灵信仰,以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佛教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佛教石刻中的传统儒家孝道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对于传统儒家的种种攻击,采取了曲折自卫、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即是以孝道为载体的。理论以唐代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契嵩的《孝论》的出炉为标志,而实践层面则要首推大足石刻造像对孝道的形象、生动的阐发。大足石刻对孝道思想形象的刻划,对佛教的中国化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静 《法音》1988,(10)
四川大足县,素称石刻之乡。已发现石刻群四十多处,还有零星石刻散布各处。石刻内容大部属于宗教造像。宝顶石刻,艺术高超,造像庄严,内容丰富,俨然是一幅引人入胜的连环画。山上数里之内,田边地角,道旁荒冢,莫非佛像。登其山,如入佛国之境,别有一番风趣。宝顶圣寿寺在大足县城东北十四公里处,古木参天,殿宇庄严,红墙环绕,景色迷人。寺前一泓池水,碧波潋滟;池中竖碑,碑下一双大足迹,即“大足”命名的由来。于今水淹碑座,大足难窥。圣寿寺殿堂建制与众不同:大殿前为灵霄殿,颇有点像道教宫观。其所奉神像为帝释天、关羽、文昌帝君、川主、火神等,把天上的神明和人间的英雄都当做佛教的护法神。踏进寺门,依次是天王殿、灵霄殿、大雄宝殿、燃灯殿、维摩殿,依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5.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4,(1):5-6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把世俗与神圣融入于相依共存的缘起世界里,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五大石窟,峨眉、普陀、五台、九华———四大名山等名胜古迹,以及佛  相似文献   

7.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9.
唐汪的道教信仰是以民间化方式表现出来的,且十分注重仪式性信仰、自然敬畏,尤其重视敬奉祖先。如果对庙堂做细部的观察就会发现祖先牌位旁还供奉着武将、道教神祇、佛教菩萨等。这些供奉物已远远超出了祖先敬奉的范围,具有了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表征。这一方面反映了祖先崇拜的信仰旨归,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种信仰之间划定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模糊,此地的道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大足石刻以艺术品质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大足石刻在吸收、融会前期石窟艺术的基础上,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主线和儒释道融合的文化特色。一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了浙江普陀山与宁波补陀寺(即现在的七塔寺)的关系,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使普陀山与补陀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特例,即明代的禁海政策,促使普陀山的佛教外迁,宁波的补陀寺因此有了发达的时机。同时也给普陀山附近因地理位置而突显的招宝山以及该山的宝陀寺带来了转机,使之和补陀寺一起成为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象征。这种现象说明佛教在社会中始终是变化的,它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文中还对七塔寺的历史做了简明的探讨,指出人气的聚散对一个寺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七塔寺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五台山是内地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圣地:清代蒙古族长年入塞朝台,开辟了一处重要的内地蒙汉交流场域。山西忻代之人得以就近学蒙语、习蒙俗、结蒙情,提前接通了北上蒙地耕垦经商的民族通道。  相似文献   

15.
16.
近现代以来,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的僧侣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禅门五宗的“中兴之祖”虚云和尚。虚云和尚(1840—1959),俗姓萧,名富民,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首座披剃,列于临济宗门下,法名德清,字古岩。翌年,从涌泉寺方丈妙莲受具足戒,法号演彻。虚云是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至陕西终南山嘉五台后狮子岩,结茅以居时,以其地幽辟,杜外干扰,改的别号。虚云和尚自出家之后,就修苦行,磨练毅志,读经论,领会义理,修禅定,明心见性。一生以光大宗门、续佛慧命为己任,百余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7.
朝拜佛母洞     
(一)台怀南下十里余,右转经过白云寺,缓步西行,就踏上了去佛母洞的道路。五台山灵迹颇多,关于佛母洞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法号道方的僧家,单身行脚,杖锡登临,来五台朝圣。当他行至佛母洞时,已是夜半时分。正在他感到分辨不清道路之际,忽见灯火通明,仔细看时,眼前是一处庄严殊胜的梵宫古刹,众多比丘手擎供佛灯火,出出进进,仿佛正在绕佛念诵。道方见这景象,举步再行,又见这里原是一处溶岩洞室,道方紧随众比丘入内,洞中灯火辉煌,玉像庄严,俨然一个天造地设的僧家道场。他被这般情景吸引,又进里许,耳畔忽然响起澎湃的波涛声,…  相似文献   

18.
能海塔苑在五台山黛螺顶右侧华严谷金界寺旁,此塔坐西朝东,两侧青山环护,塔后一峰耸峙,塔左一溪流布。其四周树木苍翠,满目葱茏。终年不断的朝圣者,走上这条神密的圣道,一直至能海上师的舍利宝塔。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