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民俗观念中,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基础。信仰与民俗是民间美术的发展核心与载体。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信仰是民俗形成的主导,民间美术也正是信仰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道教与民俗的关系,以斋醮、礼俗为例,提出了几点看法1、研究道教与民俗,不仅应对民俗建立起概念,而且必须对道教本身有正确的基本认识;2、还必须考虑道教在信仰民俗上的复杂性;3、道教作为文化现象,乃是其渗入民俗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广州世居满族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驻防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代,在移民广州后的248年间,他们的民俗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对其信仰世界的流变、现状与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强化观音信仰是这个城市中的异质族群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之一,是他们强化族群认同,在移入地广州构建新的民俗生活世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6.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5,28(4):29-3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镜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在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辨清其源流,并得出结论:道教思想信仰赋予了镜母题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镜母题小说正是在宗教思想信仰的时时更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宗教,具有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特点.论文通过对佤族宗教的神灵和信仰,佤族宗教的木鼓、铜鼓,佤族宗教民俗与占卜法术的详细分析,认为佤族宗教保存着较多原生古朴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类型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9.
戏剧艺术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一个跨学科话题,也是一个文化人类学话题。城隍信仰遍及全国,祭拜城隍老爷的民俗氛围自古浓厚,与之相关的戏剧文化事象也相当丰富,为研究者不可忽视。结合历史文献与当代田野,深入考察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之间的关联,并在百年回眸中就其随时代社会变迁而升降起浮的命运进行透视,由此反思文化遗产及民俗艺术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