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稗子的比喻     
王海东 《天风》2002,(9):10-11
在这段比喻中,撒种的人就是主自己;田地代表世界;好种是指“天国之子”;稗子是指“恶者之子”;仇敌就是魔鬼……撒种的人所撒在田里的是好种,那些“天国之子”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先让我亲切地喊您一声“妈妈”,多少次泪水流过脸颊;每当向您倾诉我的心里话。啊!妈妈—请求您时刻把孩儿牵挂!您曾多次显现在佘山、露德,您是罪人之托,象牙宝塔!清晨,让我为您献上禅香的玫瑰,无站的玉替花;傍晚,傍晚为您献点啥?噢,我想起来了!还是送给您大自然的美丽,五彩斑斓的晚霞。您的慈爱遍洒世界各地、祖国中华!您是天主的荣耀、世人的转达。昨晚,还沉陷在罪恶的漩窝中不能自拔;今晨,却如浩白的雪花,美丽无瑕。您使多少“浪子”回头,“败子”归家。啊!妈妈—愿上天乍地共同赞祷:亲爱的母亲:玛利亚!母亲,我愿永远赞美您@李顺芳~~…  相似文献   

3.
<正>第七章魔鬼的天平及内学派对它的使用我说:可怜的人啊!你听听对你朋友的天平的说明!你太顽固了!须知,我所提到的《古兰经》中的每一个天平,在魔鬼那里都有一个与之接近的天平,他以之混淆真理的天平,以便使人用它们来衡量而出错。然而,魔鬼只能从一些漏洞进入,故谁堵住了漏洞并加固之,他便是安全的。(魔鬼进入的)漏洞有十个,我在《推理的试金石》(?????????)和《知识的准则》(??????????)等详细阐述天平之条件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是我国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时期的美学主要是音乐美学。对音乐美学贡献最大的在诸子中首推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这是孟子对孔子一生的赞美。孔子也正象一部“金声玉振”交响乐,以和谐之美的基调,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则是孔子的音乐美学核心。孔子的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5)
<正>问:我是一个初信者,有信徒来我家探望,看见有龙图案的物品,强烈要求我清理掉,目的是避免"魔鬼做工"。对此我很不解,中国人自认"龙的传人",要完全弃绝与"龙"有关的物件很难,我该怎么办?—弟兄:小军答:小军弟兄,你好!你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会中有些人视"龙"为迷信之物,故他们认为,只要有"龙"的图案,无论是什么器物,统统打碎或弃掉,更有极端者连"建行龙卡"、"龙井茶"都不碰,理由是《启示录》中提到的"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  相似文献   

8.
读《清真指南·魔鬼传》纳国昌根据圣门弟子阿纳思(伍侯德之战阵亡)自述:“魔鬼易布里厮曾一度现身说法,自我暴露它蛊惑人心的一切鬼域伎俩。”因此,《清真指南》作者马注撰写了《魔鬼传》,强调“阿纳思日近圣人之侧,见闻自异传言,予不忍没其所志,编辑于末,以为...  相似文献   

9.
董心 《天风》2000,(12)
重生 “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 今天,偶读《庄子·大宗》,有曰:“知天之所为,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我是这样翻译并为己所用:“知道上帝作为的人,是从上帝那里生的(重  相似文献   

10.
<正>张岱年先生认为,“命”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命“大致说来,可以说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之成功或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做此事之个人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任何个人或任何其它一件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的总和力量所使然。如成,既非完全由于我一个人的力量;如败,亦非因为我用力不到;只是我一个因素,不足以抗广远的众多因素之总力而已。作事者是个人,最后决  相似文献   

11.
<正>先秦古诗《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之句,表达了收礼者对他人对自己情谊的珍视,其所回馈之物亦承载了对关系持久的美好愿望。而《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便用“投桃报李”这一成语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这些诗句无不表现出送礼是一种古老的、无处不在的、熟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回到“我”自己“国学”是一个边缘模糊的概念,就眼下以“国学”为旗帜的学人所从事的研究看,它或可方便地了解为儒、释、道三教之学。但三教从来就不是秋色平分的。大约因袭于历史的缘故,儒学依然在今日“国学”中有着它的显学地位。毋庸讳言,九十年代以来的海峡此岸学人——无论是未出国门的、还是怀揣“绿卡’油海外到海内来往自便的——以当世儒者自许已经是一种时潮。其中,分外要表示一种姿态者,有时则特意把一种声明发布在如下的答问中:“如果把您称为新儒家,您愿意吗?愿意。但不是现在港台那种新儒家。”(《原道》第1…  相似文献   

14.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15.
您能来看看我吗 “兰兰?”是个声音沙哑的男人。 “是我。” “你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会打电话给您。” “您是谁?”我话说出口,才想到我不该问对方的姓名。 “一个作家。一个大名鼎鼎韵作家。一个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按是篇大旨务在裒多益寡,均剂盈虚,所谓“夺余满,补不足,以通政事,以赡民常”是也。《说文》“侈”与“奢”互训(人部378页);《尔雅·释言》:“侈、多也”。“靡”,有“靡散”之义。《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注:“靡、散也,分散而共之。”《礼记·少仪》:“国家靡敝。”《正义》亦有“靡散”一训。《荀子·富国》篇:“有倚契伺诈权谋倾覆颠倒以靡散之。”侈靡者,有饶多之财必使散于众之谓。《管子·霸言》  相似文献   

17.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对您——通愿老法师的操行虽是望尘莫及,但我心中总向往着,多次握笔欲想刻画您的风范,又恐自己德才疏陋,有损您那行如冰霜的形象。今逢您归西二载之机,请允许我搜索枯肠。以表弟子无限仰慕之情。想起与您老初逢,那是1985年的深秋,天高气爽,在那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到处洋溢着稻谷的芳香。我们怀着极不平凡的心情,聚集在西安的大兴善寺里,准备纳受戒本。开堂的大师父,每每开示尼众时,总以您老为楷模,当时我虽未亲睹您老的仪表,但心中已树立起您的高大形象。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去亲近您这位名扬中外的当代律尼。  相似文献   

18.
路易斯·帕罗是美国著名的基督教领袖。在这位曾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型布道会的世界著名布道家面前,赵启正坦率而幽默地说:“我不是信徒,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理解上帝。“”我不知道上帝说英文、法文还是西班牙文,我也不知道他的形态如何。”帕罗的回应是:“我不能对您布道。”帕罗如是说,是因为,他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会见赵启正这位很受许多外国人欢迎、很使诸多记者折服的“大人物”的。帕罗见面就说:“赵先生,最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您,您正在主办《财富》全球论坛,您成了报纸新闻的头条人物,所以我在报纸上和电视上多次看到您。”这…  相似文献   

19.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讲到宋代礼学时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也认为宋代礼学“掊击古义,穿凿浅陋,殊不足观。”若从传统经学的立场来看,皮锡瑞与刘师培一主今文,一主古文,二人对经学史的判断、评价有许多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20.
轮船和蚂蚁     
赵航 《思维与智慧》2010,(11):35-35
一艘轮船,因汽笛的鸣叫声惊醒了海底石洞里沉睡的魔鬼。魔鬼想看看外面的动静,这时轮船正好从它的头顶呼啸而过,魔鬼被海浪撞得东倒西歪,不由哇哇大叫:“啊,你这个家伙,我要把你变成一只小蚂蚁,看你还怎么威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