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闻名遐迩,举世瞩目。中央领导同志百忙之中还总是惦记着、关心着大家。常言讲"人杰地灵",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就得有一批杰出的僧人。惟贤老和尚(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曾对我说:"有庙就要有僧,有好庙就要有好僧,如果光修庙不见僧,  相似文献   

2.
面对负担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一胖一瘦的小和尚。老和尚每天都叫两个小和尚到附近的镇上去化缘。从寺庙到镇里有两条路。一条是近路,要经过一片浅溪和一座独木桥;一条是远路,之所以远,是因为要绕过一座山。胖和尚每次都走近路,总是稳重地过独木桥,小心翼翼地淌过小溪,然后到镇上化了缘,也不逗留,便沿着原路早早地回到庙里;而瘦和尚每次都走远路,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研究》2003,(4):48-48
五台规划五台山学的学科建设杨茂林(2.3)佛学研究《成唯识论》的美学意蕴王耘(1.3)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李小艳(1.10)从“法轮”含义的演变看“法轮功”邪教产生的历史根源孙劲松(1.15)“庙产兴学”运动及佛教界的回应耿敬(2.11)谈生说死达亮(2.17)浅谈马祖道一之教化思想赵改萍(3.3)道元禅师与《永平元和尚颂古》宁俊伟(3.7)五台山佛教驰名中外的虚云和尚朝拜五台山肖雨(1.19)中兴律宗之祖——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如馨律师周祝英(1.25)镇海寺佛教简史崔正森(4.5)五台高僧虚云和尚禅学思想初探周祝英(2.22)印光祖师及其思想研究肖雨武广…  相似文献   

4.
沐浴的麻雀     
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在化缘途中路经一条小溪,走着走着,快到小溪时,老和尚忽然停下了,并示意小和尚不要作声——原来,他看到两只小麻雀正在溪水中洗澡。不知等了多长时间,两只浑然不觉的小麻雀洗足洗够,才叽叽喳喳地飞走了。  相似文献   

5.
在我写作五台山现代僧侣系列的时候,我又一次迈入寺庙山门,与僧家去作坦诚的交流。所到之处,都为他们恬淡平和的心态与慈悲为怀的胸襟所折服。在文殊祖庭殊像寺,75岁高龄的圣忠和尚侃佩而谈,我跟着这位爱国爱教的“革命和尚”走进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民国以来,五台山佛教及其音乐趋于式微.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又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较大发展。现在五台山还保存着“青”、“黄”两庙词曲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遗留下的词曲,故曰:它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7.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9.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 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 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行的辞书必须修改,把谬传千古的偏见纠正过来。”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上帝的殿前。 上帝听罢和尚们的申诉后一言不发, 把他们分别关进两间神奇的大房子里——只见房内都有一口装满食物的大锅,且发给每人一只长柄的勺子。三天后,上帝先把三个和尚放出来,只见他们个个面呈菜 色,饿得有气无力。上帝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12—15日在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我省各级领导,以及台湾、日本有志研究五台山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计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村几乎村村有庙,甚至有的村庄一村数庙,大到三四层楼房,小到“鸡窝庙”,供奉着各路神仙。是人们“求神问卜”、“渲泄苦闷”、“寻求公道”、“祈祝好运”的地方。对这一历史残存的封建迷信现象,建国后,党和政府多次打击取缔。1996年,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对“庙宇”进行专项治理,仅新乡市一年撤除或改做他用的大小“庙宇”二千多座。但各地的治理并没有根除这一“存在”,作为建筑物的庙堂撤除了,但人们心里仍然有庙,造成治理过后死灰复燃。这一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卜宪贵 《天风》1996,(1):36-37
在相隔县城60多里路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小的教堂,里面常常拥挤着满满的一屋子人,他们都能静静地坐在这里听道。我今天要见证的,是我们教会三名传道人中的一员,她叫高钟秀(43岁),是教会由最初而至今的义工讲道员。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是我省旅游的“龙头”,其庙宇之多、之古老,名扬中外,享有五岳回来不看山,黄山回来不看岳,五台山回来不看庙之美称。五台山高大雄伟,苍松翠柏,泉水溪流,清净幽雅,白云、蓝天和时时呈现的“佛光”,虽不及黄山的云海和奇峰,但地势开阔,五个台顶挺拔云间,红墙黄瓦的寺院点缀在山峰深谷之中,不似黄山胜似黄山!  相似文献   

14.
佑国寺,原名大万圣佑国寺,始建于元贞元年(1295),为元代的皇家道场,也是“释源宗至”真觉国师的“华严道场。”入明之后,有法亨禅师鸠工修葺,使其变成了五台山的一座禅宗丛林。清代时,先有奎衷和尚重修,继有玄化和尚、仁山和尚又予补葺;清末民初,普济禅师...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传说隆冬时节,帕米尔高原上风雪漫天,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里,我们围坐在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里,静静地听着“玛纳斯奇”(歌手)讲述着这个古老而文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一个名叫普舍维尔地方,住着兄妹两人,哥哥叫沙满素尔,妹妹叫阿拉利,他们那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一天晚上,兄妹两人悄悄地跑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和一群年青人尽情地歌  相似文献   

16.
感悟曲线     
正一小溪弯弯绕绕,流水曲曲折折,大江大河也要九曲十八弯,世上没有一条笔直的河。海岸线,没有刀切的;海浪,没有方形的;水之波纹,没有直角的。在甘肃甘南,每一条大河都有一个藏语名,名里都有一个"曲"字:黄河叫玛曲,洮河叫碌曲,大夏河叫桑曲,白龙江叫舟曲……河,其实就是不停流动着的曲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 :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 ;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 ,式样最全 ,历史也最悠久 ;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 ,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 !值得欣慰的是 ,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 ,这就是今年 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 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 (上…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苦恼烦闷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自寻烦恼”。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和尚做完功,睁开眼睛一看,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可见,许多我们推给他人或外物的过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更难以用笔“圈”定。天…  相似文献   

19.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20.
禁口     
有4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试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于是那4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三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道。禁口@江承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