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视域下深刻剖析了婚姻伦理关系,婚姻伦理本质在于夫妻双方个别性的人与婚姻伦理实体之间“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婚姻持存的精神基础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婚礼和一夫一妻制确证婚姻伦理的崇高与神圣.黑格尔对于婚姻伦理的精神哲学分析对解决当前我国婚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缔造“有精神”的婚姻,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孔子创立的儒学解释学之核心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儒学解释学深处跃动着一种由孔子初步创立的核心精神。它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国儒学核心精神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学解释学发生发展的动力、方向、功能和规律。本文以考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先导,具体分析了儒学解释学核心精神的形成与功用,特别是它所包括的“以经为寄的使命精神”、“以述为作的创造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学本是东方的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 ,其成为当代的话题并引起世人的关注 ,乃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事。 70年代东亚经济起飞 ,特别是 80年代以来东亚现代化的推进 ,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集团主义人文类型”的现代化模式 ,不仅令西方经济界瞠目 ,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士意识到 :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 ,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背景。今天 ,我们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追寻儒学变化的踪迹 ,必须具备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应该说 ,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 ,即是我们了解东方儒学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经世:南宋儒者薛季宣的事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功精神是南宋儒者薛季宣受时代影响最为深刻的精神特质。由于薛氏特殊的身世经历,它在秦桧专权的压制氛围中形成,经历了武昌任官的考验,在地方士大夫群体中疏离政府的倾向与孝宗初期的功利风气之间左右抵挡,彰扬了以儒学经世的实践信念。事功精神能够发挥儒学对政治现实的道义批判性,但对政府路径的依赖成为其内在的限制,造成难以克服的困境。他和朱熹等道学家之间的分歧,则代表了南宋儒学内部迅速而剧烈的分化变动。其中,经世取向的选择对儒家精神的体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学究竟是一种社会伦理还是一种宗教,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论。本文以儒家经典《论语》为对象,考察了其中的天命观、神灵观,认为儒学有对神圣物的明显的信仰。因此,儒学是宗教。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包括精神形上学和精神修养学两大部分,其旨趣在于人的精神提升与精神超越。儒、道、佛三家分别以道德心、自然心和清净心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点,并提出入世、隐世和出世三种精神超越之路。这些学说虽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亦包含普遍性与恒久性的思想成分,对于现代精神哲学的理论建构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首先从人生态度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异同、个性伸展与否、社会性发达与否等方面全面比较了中西两大人生模式的异同,接着分别揭示了中西两大人生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对以‘刚’的态度,过‘仁’的生活的所谓孔子理性人生模式的建构,从而为其儒学复兴理论奠定了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在从先秦至 2 0世纪的发展中 ,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的生存形态 ,在于根据儒学的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变化 ,重建人生儒学 ,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 ,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哲学是德国汉学的内容之一,但在德国哲学界它却并不被承认."中国哲学"是否存在,自黑格尔以来一直就是争论的问题.汉学界在作肯定答复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研究上.汉学界的中国哲学研究涉及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传统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德(西)之间的哲学交流和比较也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15.
古典政治哲学精神是一种安详或极为清醒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孔子的中庸思想当中。孔子积极倡导并履践着这种精神,目的是为了在理想与现实、哲学与政治、哲人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的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性的协调平衡关系,以便使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孔子的精神追求在后世儒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使儒家思想政治化。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传播对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儒学也因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的融入而更加丰富多彩。回溯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这种交相融汇、互动成长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北宋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深层动因之一,北宋儒者主要通过阐发<周易>之理来实现儒学的复兴.他们希望通过对理想政治蓝图的描画来规正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道路,为此,他们对历史发展目标、社会历史的结构及其变迁、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历史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宋儒学的复兴得益于易学历史哲学诸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