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  王庆奖 《学海》2003,8(1):162-168
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 ,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它对当代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 ,从根本上说是不是多元的问题 ,而是美国未来应该建立怎样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3.
《排华法案》具有深刻的宗教意识形态根源,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基督宗教中心论的庸俗和极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将从“种族利己主义的神圣化”、“宗教排他主义的政治化”、“文化置换主义的普世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美国大众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宗教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构成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本文讨论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媒体与宗教,着重考察美国大众媒体关于宗教事件的报道.通过案例介绍,我们对美国大众媒体中的各类宗教报道做出个案性的描画;通过引用已有研究的相关数据,我们对美国社会中宗教的媒体覆盖做出整体性的描述统计分析;结合美国的宗教状况、政教关系等社会因素,本文就美国社会中宗教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我国建国初期宗教渗透的基本形式和反宗教渗透的基本内容作出介绍的基础上,力图对我国建国初期反宗教渗透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主要教训作出说明。这项工作的主要经验在于:牢固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走群众路线;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和在与三自爱国运动的互动中开展和推进抵制宗教渗透的工作。其主要教训在于:这项工作有时开展得"过于急促和粗糙",打击面过宽,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是其经验还是其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抵制宗教渗透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牛津大字典》对宗教的解释,引申到基督宗教的自我解释,作为本文的导言。接着由文化的涵义,回顾中华古老文化发展的简要历史,摘取中华文化中有关对天主的认识,说明中华文化接受基督福音是有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三大宗教中包含着大量描写人的生理苦痛、消除人的生理苦痛等承诺、方法,以及在天国、天园和佛世界等理想社会中人所具有的美好生理特征或者对人生理需求的圆满满足,以及在地狱、火狱等世界中更大的生理痛苦,这些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对自身生理不满的民众,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人的生理特征构成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生理根源。认识和研究宗教的生理根源,对于加深对宗教的认识,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3):183-19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频繁发生与犹太教相关的暴力活动,或有犹太宗教背景,或由极端的犹太教徒实施,通常与以色列的领土政策有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地。现代犹太宗教暴力,是犹太宗教观念在中东激烈的民族、宗教和领土冲突的背景下被重新诠释的结果,也受到世俗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暴力色彩的影响,并与本地区其他宗教的暴力活动互相作用。现代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性质、多党制、政教分离不彻底、以及对犹太教宽容的社会风气,都为犹太宗教暴力的兴起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文艺学教科书隐含着符号权力,并以本质主义倾向的面貌呈现出来.新时期以后,文艺学教材权力维度淡出,知识含义凸现,因而其本质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本文主要围绕南帆、王一川和陶东风所编撰的文艺学教材,对其反本质主义的建构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批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反本质主义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亚伯拉罕·林肯的家人、亲属、邻居、朋友及政治伙伴等不同人的回忆和口述,呈现出了林肯个人在生活中和政治生涯中对于宗教,信仰所持的怀疑的态度和做法,勾勒出林肯作为一个非宗教信仰者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亚伯拉罕·林肯的家人、亲属、邻居、朋友及政治伙伴等不同人的回忆和口述,呈现出了林肯个人在生活中和政治生涯中对于宗教信仰所持的怀疑的态度和做法,勾勒出林肯作为一个非宗教信仰者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6.
对休谟哲学的传统解释认为休谟《人性论》出版之前删除其中有关宗教的讨论,对宗教问题没有直接的或实质性的关切;它们在《人性论》的目的和目标问题上或者采取怀疑主义观点或者采取自然主义观点,然而这两种观点恰好是方向相反的和相互背离的。作者通过考察《人性论》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而提出一种旨在说明其哲学的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反宗教解释。按照这种解释,《人性论》的总体规划是参照霍布斯著作中的相似计划设计的,其目的和目标就是反宗教,其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成份就植根于其反宗教的动机;《人性论》系统地涉及和直接地关联于宗教问题,属于把人类从迷信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反宗教或无神论传统。以此为基础,作者在文中对其反宗教解释的性质和意义做出概括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普米族宗教文化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各美其美是宗教和谐的前提条件,美人之美是宗教和谐的源泉动力,美美与共是宗教和谐的运作逻辑,和而不同是宗教和谐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宗教文化自觉的历程就是宗教和谐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徐佳妮 《天风》2007,(11):34-38
宗教冲突是国际、国内政治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内政策缺失等因素是导致宗教冲突产生和升级的主要原因。同时,宗教冲突在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安全感”将影响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新的冲突。因此相应地,创造宗教和谐的条件在于通过经济、社会、机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手段来预防、缓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9.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两大核心观念“大客观”和“具体相对论”,是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三流合一的文化综合主义思想,从中引申出他基于文化综合主义立场反思五四启蒙思想而提出的新启蒙主义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所面临危机最为深重、挑战最为激烈、命运最为沉痛的时代。面对世纪之交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反思,认为这种时代性危机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