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闽南地区,企业家进入民间宫庙管理的现象日渐普遍。企业家管理的宫庙,在转型中出现了趋同现象,即出现了传统文化化、社会公益化与区域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企业家的"士绅"化,以及当前国家政治生态,导致了华琛(James L.Watson)笔下的"神明标准化"现象重又上演。这是当前闽南民间信仰在转型中逐渐趋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巫觋文化,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必须从巫觋文化中摆脱出来,融入儒道释三教文化,同时主动依附封建政权,争取朝廷的封赐,走正统化的道路,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福建民间信仰为例,对民间信仰的“去巫化”和“正统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去巫化”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即给神明编造新的家世、重新塑造神明的形象和披上道教佛教的外衣;“正统化”的基本策略也有三:即争取朝廷的封敕或赐额、尽可能与帝王攀上关系、显灵帮助官兵打胜仗、靖国保民等.论文指出,民间信仰的“去巫化”和“正统化”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产物,对于民间信仰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民间信仰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5.
在文昌信仰的民间教化方面,首先儒者将文昌帝君引入儒门之中,成为针对儒家士子具有惩戒力量的监察者,客观上起到净化人心及社会风气的作用;其次对于文昌帝君的某些同传统儒家文化所不能契合之处采取搁置不论的态度,而将有益于儒家养成士子的思想进行发扬光大;第三,在碑刻中对于文昌信仰中的元典大量引用,直接加深了对于民众的教化效果,使得文昌信仰同儒家文化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这些方式在客观上都成为了教化民众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祭祀组织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体现了地方社会对其地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对这种祭祀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本文以浙江鄞县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神祠祭祀组织及其覆盖的空间为例,在描述该地祭祀空间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而探讨影响地方祭祀空间形成的诸因子.  相似文献   

9.
作为祭神辟邪的物品,年画从诞生之际就与民间信仰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小校场年画也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出近代上海的都市民间信仰习俗。年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春节之际张贴于家户的内外,具有驱灾避邪、祈福迎祥的作用。各种题材的年画应节使用,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居家装饰画。  相似文献   

10.
观音信仰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了民众祈祷的主要神灵之一。对于观音菩萨的信仰首先表现在为祈祷而修建的寺庙上,修建观音庙宇的缘由主要是祈求子嗣与解厄等方面。关于建庙与传统舆地术的关系,观音庙宇通常会建造在舆地术所认为的修补风脉的方位或吉地之上,这样就使得庇佑的力量达到了民间信仰所追求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信仰以神祠为单位的祭祀组织有着相对稳定性的空间区域,这些空间区域由于祭祀组织功能和形成历史的多样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以泉州东海镇典型村落为例主要探讨其中基层行政区划性祭祀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成因。  相似文献   

12.
神圣空间是一种承载文化的平台和反映社会过程的文本。对民间信仰家庭神圣空间的研究,能直观揭示民间信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家庭神圣空间得以复兴与传承的过程。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家庭神圣空间进行了剖析,结果显示:家庭神圣空间具有私密性、隐蔽性;空间自身及其中物品的神圣性与日常性可进行弹性转换,这使得神圣空间深刻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植-传承"是民间信仰生命力之所在,私密性和隐蔽性促使家庭神圣空间成为信仰的传承平台之一,而对日常生活的嵌入则展演了信仰深深根植于家庭和个人以保存传承资源的过程。同时,研究发现核心信众希望操纵家庭神圣空间而获得家庭内部话语权的提升,其本质是现代化背景下社会转向非传统化。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关帝、观音、文昌信仰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三大民间信仰,由于来源不同,所持立场有异,所呈现的庇佑解厄、教化劝善形态各异,但其共同之处,是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劝人向善,其核心为"养德"。其劝善实施的路径通常由救度苦厄开始,以劝善养德为归结,呈现出一种伦理善扩散的固定模式,表现为不同于正统宗教的一种特有的"养德"形式。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4.
15.
东岳大帝的本庙在山东泰山,由于宋代统治者的提倡,东岳信仰向其他地域扩展,山西建起不少东岳庙.现在这些庙宇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东岳信仰的传承规律以及对地方的影响的梳理,试图揭示出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都很强势的地区,基督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共处关系,受到基督教的全球地域化特征的强烈影响:基督教地域化后出现的民间信仰化趋势,使得基督教日益被接纳为乡土社会的组成要素;而基督教的全球化特征,又使得它与乡土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既混融又紧张的环境下,闽南H县J镇民众在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之间的理性选择行为,给乡土社会的信仰秩序的建构带来了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祗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祗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宋元时期具有区域性影响的贵溪民间神祇自鸣山神信仰为切入点,点面结合,认为这一时期,龙虎山道士采取了七八种方式利用和扶持民间信仰,具有"重视正祀神祇"、"灵活性"、"当地性"、"深度介入"等特点,对龙虎山道教在宋元时期官方地位的上升和民间影响的扩大功不可没。其"私谥"民间神祇弥补了元代在民间信仰方面官方力量的不足,但神祇加封不出于朝廷则成为明初礼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扶持当地民间信仰还有助于龙虎山协调与贵溪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福建闽清金沙堂张圣君信仰的个案考察,探讨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主动适应,指出张圣君信仰作为传统农业神在当代的复兴除了国家政治大背景的宽松之外,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行为惯性、地方化的阐述和期望、与时俱进的信仰民俗,管理人员注重信仰联谊、文化层次的提升并积极参与地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传统农业神在当今成功转型和复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