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耶夫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集中于对其否定性和思辨性的强调,在他看来,辩证法不是单纯的思维运动,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揭示.科耶夫实现了辩证法由方法论向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科耶夫完成了两个任务:其一,将原本仅仅具有逻辑思辨性的辩证法转变为一种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其二,将辩证法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变成一个不断趋向真理的过程.科耶夫将真实"存在"解读为人的生存,辩证法的结构最终成为对人的生存本身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Levinas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creates a “realm of difference,” the realm of “value,” “ethic,” and “religion,” maintaining that ethics is real metaphysics. According to him, it is not that “being” contains the “other” but the other way round. In this way, the issues of ethics are promoted greatly in the realm of philosophy. Nonetheless, he does not intend to deny “ontology” completely, but rever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tology (theory of truth)” and “ethics (axiology),” placing the former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the latter. Different from general empirical science, philosophy focuses more on issues irrelevant to ordinary empirical objects; it does have “objects,” though.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issues of philosophy cannot be conceptualized into “propositions”; nevertheless, it absolutely has its “theme.” As a discipline, philosophy continuously takes “being” as its “theme” and “object” of thinking. The point is that this “being” should not be understood as an “object” completely. Rather, it is still a “theme-subject.” In addition to an “object,” “being” also manifests itself in an “attribute” and a kind of “meaning” as well. In a word, it is the temporal, historical, and free “being” rather than “various beings” that is the “theme-subject”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Wen Shi Zhe 文史哲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7, (1): 61–70  相似文献   

3.
陈刚 《学海》2014,(4):5-10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可以从存在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来把握。从存在论角度马克思对物的客观性以充分的尊重,从价值论角度则重人轻物,因为人是主体,应以人为本。从此理论出发马克思对物支配人现象如异化、拜物教和物的依赖等作了充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作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等著作,重新探讨了海德格尔前后思想与纳粹主义的内在关系.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合性并非是他校长任期以后就放弃了的暂时的亲合性,而是自始至终都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恒久的亲合性.不仅他的早期思想就坚信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他的后期思想也坚信想象中的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在与纳粹主义的深远而持续的联系中,海德格尔扮演了一种出卖理性、不负责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教会缺乏对主日崇拜和崇拜礼仪的正确认识与运用的现状出发,探讨主日崇拜礼仪的神学意义与牧养价值,希望我们中国教会重视和推进主日公共崇拜礼仪。  相似文献   

6.
基督论在整个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历史上在基督论方面有过许多的争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教义。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时代、文化、处境等因素的变迁,有一些观念在解释上遇到不少的问题,需要对之再解释。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应该力求建立一种"包容、不排他"的基督论,因为基督不仅仅是某些人、某个范围内、关乎救恩而己的基督,他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督,是遍及一切的基督。  相似文献   

7.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脑的逻辑功能的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上关于逻辑对应的脑物理特征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了高级精神活动和低级神经活动的关联关系的试验方法;提出了高级精神活动的(判断和推理)神经计算模型建立方法。这些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逻辑与神经活动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它证明了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导致意识的可验证的实体(或者称为“意识关联物”)就是意识本身。意识的运行方式是可计算的,思维的本质可以还原为机械性的操作步骤,人工智能和人的天然智能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9.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伦理上合理的社会,是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相统一的社会形式;政治学乃是手段之学,相对于伦理目标而言,手段是可变的;国家是重要的政治工具,是补救自由放任之种种缺陷的强有力的工具。凯恩斯的政治哲学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原则的灵活性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于19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关系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如果对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那就不容易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伊里因(UьанUlьuн,1883-1954)是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民主思想对当代俄罗斯政治家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俄罗斯是一个晚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如何从传统社会转变成现代的民主社会,一直是其现代化道路上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伊里因生活的时代,自由主义一  相似文献   

13.
周志荣 《世界哲学》2015,(2):107-112
由于以有限的一阶逻辑为意义的标准,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将很多哲学理论和学说甚至其自身都判定为没有意义,从而陷入困境。有的学者试图提供新的解读来解决问题,但这些解读回避了造成困境的逻辑标准从而显得不彻底。维特根斯坦后期彻底放弃逻辑标准,转而求助于模糊的自然语言的语法。这种做法同样不能彻底摆脱早期哲学的问题。要走出困境,还是需要回到其早期哲学,寻求对于逻辑标准的恰当修正。  相似文献   

14.
社会批判不仅能使宗教批判现实化、彻底化,且能揭示出产生“处境的幻觉”的“幻觉的处境”所遮蔽的“颠倒的世界”,即揭示出能澄明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总和。社会批判的目的是,消解“元价值”强制和同化、消除“中心”与“边缘”的分裂和斗争,使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个人及其自由解放与他人及其自由解放彼此平等即各人“以人为自我主体”的“人的自为存在”状态才得以最终实现。这说明,马克思已从人类学立场和视野来考察、把握人和人类社会,因而社会批判蕴含人类学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00,(4):18-22,25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 ,也是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价值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代韩愈至近人章太炎、郭沫若,皆以为庄子传孔子之学。孔、庄之间是否存在师承关系,是另外一回事,但在我们看来,二家哲学确有贯通之处:他们皆以生命价值立论,其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德福一致,表现为德性论从属于幸福论。他首先以"自然目的论"的方式,确立了幸福之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进而以"功能论证"将幸福具体表达为灵魂合德性的活动。孔子的德福一致,落在道德与孔颜之乐的关系上。道德与孔颜之乐的基本关系,就反映在"德"-"得"二者的本质关联之中。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论"的框架下安顿道德,而孔子则在道德的前提下安顿幸福,两者的差别直接开启了其后两千多年德福问题的两种致思进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进路,是当代人思考和追求全面的幸福生活的基本框架;而孔子对道德价值本身的挺立及其对由此而来的自得和受用的阐明,则将为当代幸福理论之下的道德实践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语词之一,也是重要的思想与哲学的概念和观念之一。《周易》哲学中的"穷变通久"观念,庄子哲学中的"道通为一"的观念,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对"通"所作出的智慧性的哲学思考。就学术史而言,章学诚《释通》一文则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通"的观念,以及"通"与"专"的辩证关系。本文则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性"的哲学思考,希望能以"通"为核心观念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通"论。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哲学的重要问题,它涉及理论哲学(其最高形式即形而上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从而涉及到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问题;在其转换意义上,也涉及在普遍性的、关于恒常存在的知识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类知识的问题;甚至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当然,在理论与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政教关系模式处在英美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地位。1982年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颁布及司法实践带来革命性变革。《宪章》时代的法院,具有政策驱动性质,导致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在实质上迅速靠近南方邻居美国的路径。本文从政治、法律与宗教角度,结合法院宗教问题判例,紧扣宗教自由权与平等权的内在张力,探讨和分析了1982年《宪章》对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的影响与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