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回族研究中,“语言”问题似乎没有象服饰、宗教、节日等那样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注目于回族语言,即可发现他们通用的汉语中,有其自身特色。下边仅就“移词”谈谈回族语言。“移词”——回族独特的语言回族所用的语言是汉语,这是在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而事实上,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在宗教生活和民族内部的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2.
引言——语感小识拙文《“知言”须“知音”——汉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管窥》伊始,曾经提到汉语的语感问题,并认为,“不掌握汉语语言的音乐性特征,便不能领司汉语特有的语感,也便不能书而‘吹律胸臆’,言而‘调钟(?)吻’”.那么.何谓语感?汉语特有的语感又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如何进行汉语语感训练?凡此,正是本文要讨论的. 是的,在一般语言研究的著述中,罕见对语感问题的探讨.之所以如此,或者以为语感具有悟性特征,不可言状;或者由于人们习而不察,非以为要.然则,语感不可言状吗?荀子有言:“心有征知,必缘天官”.语感既然可以被感知,就说明它是具体的、可以描述的.当然,人们对语感习而不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语在结构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四字格”。正如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强调指出的:“四字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四字格成语的产生源远流长,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经过历代文人加工,人民长期习用,不断地选择、提炼、创新、成为固定词组。四字格成语风格庄重典雅,内容  相似文献   

4.
过去,街巷里修铝锅的摊子上常挂着“包不脱底”的牌子,以示信誉;但是如果从右往左念,却成了“底脱不包”,岂不信誉全无?这个例子说明词序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同样,词序也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有效手段。有限的词汇,如同万花筒里的几颗彩色碎粒,经语言高手巧匠的一颠一摇,却能化成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图案,传达出丰富的情态来。有时候,人们利用汉语词序的这一特点,把一组相同的词用不同的次序加以组合,使之相继出现,形成比较和映  相似文献   

5.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范磊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66-166
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阐述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先人后己”与“先已后人”的差异对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以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学习和互译活动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由复旦大学申小龙博士撰写的语言学专著《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分别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前书从作者近来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中选收18篇,分为“文化反思篇”、“结构篇”、“方法论”三部分,这些论文集中探讨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文化断裂、中国语言的文化哲学、汉字改革的科学性与民族性、汉语的结构形态、语言类型、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 ,历来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 ,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有关的诸多问题仍然是一大谜团 ;近年来 ,“是”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哲学界的讨论 ,与我们讨论了整整大半个世纪的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当我们超越传统语言学 ,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而又以严格的语言科学方法来探讨“是”的问题时 ,我们发现 ,“是”之所以发展为判断词的全部秘密就在于 :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西语 (本文在未加特别说明时以英语为例 )tobe相当 ,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观念于一身。一 tobe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愿意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字典对“南无”二字的注音namo与今音不同,是根据古音而定。“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最常用的语言,由于净土宗在中国流传甚广,所以它就逐渐从佛教用语融化到汉语词汇中去,大量的佛教用语进入到汉语中以后,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提出的三个合成谓语——能愿合成谓语、趋向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等合成谓语的说法是不合适的,因为汉语中不存在合成谓语的语言事实。1、汉语缺少语法上的形态标志。我们说的“合成”,如果是指合在一起不能分开的意思,那么汉语里没有这样的合成谓语。这一术语不符合汉语的实际,因为这三个“合成谓语”中间都可以插进其他成份。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