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系辞》以"阴阳"、"刚柔"为认识的基本性质,"阴阳"包括冷热的感受,"刚柔"则是软硬的感受,此即触觉认知方式。《系辞》以触觉为中心,构建了一套触觉思维,《系辞》的触觉思维有别于刑名家的视觉思维。触觉认知具有切身性和不可入性的特点,前者体现为认识上对距离的消除,后者体现为对身心的安定作用。《系辞》站在儒家立场上,批评了刑名家视觉思维所导致的"言不尽意",以"指"、"称"、"拟"、"取"等方式,将视觉所认知到的"形"把握为触觉所认知到的"象",进而展现了从形下的名言之域,到形上之道的完整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论,文章内容是王微对颜光禄大夫的来信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观点进行辩护为起因的论述,由此阐述了绘画的独特价值,并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来,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将绘画与书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微在《叙画》中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借物写心",他在文中说到"灵而动变者,心也""明神将之",都是在强调主观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试从"心"字着眼,探索《叙画》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嵇康哲学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嵇康理论体系中,元一阴阳五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不能决定事物之"性",也不是事物之"理"的生成者.事物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运动规律"理".透过现象(形),辨析事物性质(名实)和规律(理)的"形名"学,不仅是嵇康最重要的学术方法,而且反映了其哲学以事物"自然之性"为本的理论特点,这也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都强调了绘画中的"形"和"神",这也是国画人物创作所要面对的基本命题和考评标准。在这两个艺术创作主张的基础上,从创作本体出发,通过解读相关理论观点,对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澄清有关国画人物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当认识,走出当下国画人物创作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保罗·克利(Paul Klee)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展览馆的一个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以他准备的一篇关于现代艺术的专题论文为基础.主要谈自然与绘画创作的关系,从自然世界里到绘画创作中再到欣赏作品,找出隐藏在自然中的法则去欣赏绘画作品和创作绘画作品,来回与反复再反复,涉及到线条、色调值和颜色的元素,通过视觉的平衡和用隐藏在自然之中的法则来绘画,艺术家通过创作再给出一个更深远的空间和一个新的视觉来审视物体的空间,最后直至绘画作品拥有自己的生命力为止.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以康德作为会通儒家与西方思想的桥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由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完全否定情感在道德基础中的地位,相对而言,在道德哲学的基础方面,儒家道德思想与康德实践理性的共同点反而不及与休谟经验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共同点多,彼此沟通的难度也更大。实际上,原始儒家道德思想的建构有其独特的路径,就是情理合一,其成熟形态则是孟子的心性论。从《性自命出》的"道始于情"而"终于义",经过《五行》篇"形于内"的探索,原始儒家道德思想发展为孟子的以四端说四德,性、心、情理合一,以心性论完成了情、理合一,成为儒家道德理性的典型形态,进而为工夫论奠定了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陶瓷画为例,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未曾在动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一些元素进行探讨。首先从艺术风格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陶瓷文化与动画创意结合的意义;进而分别从视觉表现形式和短片制作形式的角度阐述了陶瓷画在动画创作中的表现方式;最后探索了陶瓷绘画风格与绘画技法在动画创作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验-构思-表现",以三阶段为切入点,结合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学理论,及自身创作体会,对绘画艺术创作过程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神论",他是最早将此观点应用到绘画当中的。其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主要依据,对中国的绘画创作及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出发,对顾恺之的"传神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结合他的画论,试图探析人物画创作中是如何通过传神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11.
乱针绣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它充分把握西方传统绘画的重要特征,创设作品的境界。乱针绣的制作者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据,选题广泛,视觉空间意识强,视觉与心理相契合,用色明快、语言丰富,利用照相术,强调绘画性,将具象写实与装饰相结合。"乱",是乱针绣艺术创作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3.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4.
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儒道自觉超越形名,而走向"形而上"。汉儒一方面将"名"听觉化,另一方面,提出听觉性的"号",并以"声"作为"名"的根据,以"声""言"通"意""心",时代主题由"名实之辩"转换为"言意之辩"。魏晋玄学家一方面质疑"心""意"与"声""言"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区分"名""号"与"称""谓",由此超越了"声名",消解了"言意之辩"。以"味"辨物,以"味"作为名的根据随之自觉兴起。从"形"到"声",再到"味",构成了中国传统命名根据完整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命名、分类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5.
李珍 《美与时代》2011,(3):77-79
在当今绘画中,油画、国画等占据了人们的主流视野。由于水彩在我国发展历史短暂,在艺术市场上一直比较"低调发展",一度受到观众的"冷淡",不及油画在当今艺术资本市场受到观众"热捧"。随着中青年水彩艺术家的茁壮成长,国内外前辈艺术家的孜孜努力,水彩作为曾经的小画种,绘画中的"轻音乐",有望突破观众的"防线",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艺术之林,带给人们新的视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也是"当代文化界、艺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艺术创作的精神意义上,以卢西奥·丰塔纳为代表的半物式物感美学,浦捷超越实物形式的精神物感美学,形成了架上物感美术创作的空间衍变与突破,使审美主体由一种旁观式,即"无利害"的、"距离"的审美,变成了一种物与观者的视觉、直觉和精神的交融性沟通。  相似文献   

17.
宋代宣和时期的画风,既注重"格物",即通过自身实践,深入观察、了解自然物理;又强调画家的人文修养,追求绘画的诗意,从而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我们应该重拾宋宣和画家"格物穷理"的认真态度,结合清新雅致的人文情怀,在技巧以外赋予绘画以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宋朝的苏轼是文人画的最早倡导者,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苏轼在谈到绘画的欣赏品评与创作时,虽然站在否定"形似"的角度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但研究表明,苏轼并非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而是注重作品的两个方面.苏轼的"形"、"神"、"理"的观念,对我们当前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封建贵族社会"礼"就是法,把贵族小社会之"礼"推向集权平民大社会,显然不匹配,对"礼"的简化,对儒学终极的解释便产生"宋理"。"天理至善",人性有"天理"一面,也有人肉体之"气"一面。"气"是善恶之源,孔子的人本是被动的"克己复礼",孟子的人本是主动的"养浩然之气"。是固,"礼"时代的绘画是"成教化,助人伦"之作,"理"时代的绘画是"心源"之作。"礼""理"之变使中国画入俗外,更塑造着中国画色形之彩。  相似文献   

20.
普通孩子"心灵"才"手巧",但培智学生不一样,必先"手巧"才能"心灵",命题画能提高培智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使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让学生"手巧心灵"起来。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对美术教师在命题画教学中培养培智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培养的方法:先培养学生美术的审美感,并让其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再定好教学主题,创设情境,融合音乐,大胆尝试共同绘画教学模式,积极评价学生,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发掘其内在的美术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