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佛教产生前,吠陀教占据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它的一些典籍透露了当时的社会妇德观念,这种观念在传递过程中对佛教的妇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佛陀吸收前者的文化传统,形成佛教的妇德观念。随着佛教的发展,它的妇德观念因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诸多的独特品质。同时,伴随着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中印两种妇德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化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化,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化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化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2)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离开具体的时代需要及人生实践,佛教的存在便毫无价值。目前的中国佛教正面临着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为人类社会服务,其最关键的便是要有真正体悟佛陀真理并能观察时机善设方便的优秀佛子;中国佛教事业的希望就寄托在新一代真正领悟佛陀精神的优秀佛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6.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现代的知识份子,如果认同佛教的旨趣,有不少人把研习佛教经典看作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身体力行佛陀的思想视为生命艺术的实践。这些不是出家人,他们在世间多半有家庭、事业;也不一定是居士,不一定做早晚课,不一定曾拜在师父的门下或是参加佛教的团体。他们是相当入世的,人数众多,中外皆有。本文谈佛陀教育,即以这群人为对象,所谈的不是制式的教育,而是近乎佛学的普及教育、社会教育、或是终身教育。推动这种佛陀教育的理想,须有三个支撑:其一是需要良好的传播管道,以使得佛教的文物典籍能无障碍的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其二是需要提供…  相似文献   

8.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和平     
观藏 《法音》2003,(9):32-34
和平,无时不为世人所渴盼,它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宁静祥和、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是和平的永远向导,和平是佛教的外在体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那时的古印度由多个小国家组成,并且纷争频繁。佛陀洞察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透视一切所知的境界,圆证缘起《法音》2 0 0 3年第9期性空的真实,悟得无上菩提。之后,佛陀与诸多弟子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亲近善法,息灭一切战争,使得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平和,不协调的社会关系得以…  相似文献   

10.
以止观双运之理试析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的理论依据智正在对人间佛教理论的探索中,太虚大师、印顺导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是要直接把佛陀教化众生之本怀———示教利喜,告诉给修持者;要将从来所流行的对天上佛陀的信仰转为对现实人间社会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人...  相似文献   

11.
略论“人间佛教”陈星桥“人间佛教”本是佛陀时代既有的根本思想,但它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并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还是本世纪的事情。其宗旨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发展的历史脉胳,追寻纯正的佛教精神,以人为本,因应众生的机宜与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弘法利生。随...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汉传佛教寺院大都在这一天举行浴佛法会,庆祝佛陀的诞生。浴佛作为隆重的佛教仪式能够形成并长期保留,与唐代义净法师的重视和提倡有密切关系。浴佛这一观念起源于佛陀降生时有天龙吐水洗浴佛身的故事。早在西晋时期法炬所译《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以及西秦圣坚所译《佛说摩诃剎头经》中便有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14.
明生 《法音》2012,(9):27-29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  相似文献   

15.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17.
佛陀对妇女的态度从来都是肯定的,客观公允的,对于女性的优点、缺点都有所指出,女性加入教团也得到了允许。北传佛教史中,从晋朝女尼净俭开始,一直有女众僧团。唐朝时期比丘尼人数曾达到50万人。但在南传佛教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南亚一直没有比丘尼团。各国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不同,男女地位关系甚为复杂,当今世界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妇女被卷入其中,她们站在女性佛教徒的立场上诉求女性信仰的权利、修行的权利和应有的宗教地位。世界佛教妇女的境遇世界佛教妇女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各国妇女在宗教地位上虽然情形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戒律是将卜、呪等邪命行为杂糅在一起,置于波逸提或突吉罗等轻罪之中,尚不严苛。佛陀圆寂之后,佛教发生了部派分化,各部关于占卜的态度不尽相同:法藏部继承了原始佛教的占卜观念;弥沙塞部和南传赤铜鍱部对占卜持严苛的反对态度;大众部(大众部末派)则对占卜采取宽容的态度;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对占卜的态度还未定型,总的来说是朝着宽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刀述仁 《法音》2006,(5):55-55
众生平等,人类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佛陀创教之初就确立的主张。佛陀看到蝼蚁受到伤害都悲悯不已,更何况面对人类的悲剧。因此,体会佛陀的大悲精神、大慈心愿,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从佛陀创教至今2500余年,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物质条件已经日新月异,但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老、病、死,仍然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佛陀的思想就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历史重任,只是把佛陀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相结合,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站在佛陀的立场上予以解答。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