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幸平 《天风》2013,(12):22-23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语,这是一本为人类而写的书,它的存在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福利,为了让人类认识上帝并得到神圣智慧。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准则,是我们灵性生命的粮食。圣经被称为“书中之书”、“天下之大经”,世界闻名的作家狄更斯说:  相似文献   

2.
<正>《和合本》圣经100年了,如果他是一位老人,那无疑会是老态龙钟了。可是,它是上帝所默示的神圣话语所集合的"天下之大经也"(冯玉祥语),因而万古长青!记得丁光训主教说过:"圣经是万古长青的书,现代文明的进展绝不会使圣经中永恒的信息过时,科学家发明电灯,但无人因为有了电灯,就把窗户省去了……"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们家有一份传家宝,  相似文献   

3.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4.
利来 《天风》2010,(2):64-64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话意在强调父母的权威性不容藐视或否定,而并不是说父母不会有错。圣经说,父母不要惹儿女的气(参弗6:4)。借用此言,我觉得儿女也不要惹父母的气。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父亲愁烦。  相似文献   

5.
骄傲与谦逊     
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满遭损,谦受益”。为我们指出了骄傲于人不利,而谦逊则为了获益。曾国藩也说:“天地间唯谦逊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又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圣经箴言也说: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祸频繁,值此境遇下民之所想、民情如何与民之利益何在,关乎民生,乃人之天赋本性,是为民性。墨子认为“民生为甚欲”,政治当以便于民“生”为旨归,关注天下百姓的生存环境,止争息乱,“一天下之和”;同时,为政还要下通民情,“明民之所是所非”,“信民、爱民”,从而实现“政通人和”;而政治之义在行“利民之治”,谋天下百姓之利。若此民性可彰、善政可为。以此为鉴,功利民生确应成为当下执政党的道义性担当,并以此引领权力的规范运行,防止公共利益的异化,让“权为民所用”带来“令人愉悦的经验感受”,权力之善才能善待民性而富有“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孺童 《法音》2004,(4):34-35
此本余偶得于书肆,封面题签为《观世音菩萨圣经》,考其版心上方,均作《观音经》。此本经人重新裱糊,故封面题名当为后人重署,非正名也。此《观音经》版心下方有“天津松竹斋印”,松竹斋乃荣宝斋之前身,然其设在北京,岂非在天津亦有分号焉?前有观世音圣像(如图),为马郎妇观音像。余初见之,觉非佛门正统,乃民间信仰杂糅之作。持归细读,虽其中不乏俗信之言,然所引所言皆有出处,当为又一种观音类典籍,故录之如下,以供参考。斋期(闰月照前),戒食(牛、犬)肉,无鳞鱼。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六、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四月二十二,五月初…  相似文献   

8.
陈伦敦 《管子学刊》2012,(1):113-114
《荀子集解·赋篇第二十六·诡诗》小歌部分“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一句历来难解,特别是“力父”指谁,未有确解,故兹试解如下.“嫫母”是黄帝妃,虽貌丑,内政却处理得很好.“是之喜也”乃“莫之喜也”之误.“力父”乃“力牧”之误,力牧辅佐黄帝,天下大治,乃黄帝得力助手.“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当是“嫫母、力牧,莫之喜也”之误.荀子在此抒发了其心中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9.
一步又一步     
陈缅 《天风》2018,(11):36-37
圣经走进我的生命,我也进入了圣经的世界。阅读圣经,体会过一种心窍被打开的喜悦,也经历过味同嚼蜡的无味:我与圣经有亲密,亦有疏离:有生涩,亦有甘甜。我与圣经的故事。或许可以用“望、闻、问、切”来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一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今本《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似文献   

11.
舍子之爱     
周志治 《天风》2008,(7):8-10
正如<雅歌>被称为"歌中之歌",<诗篇>第23篇被称为"诗中之诗",<约翰福音>3章16节也被称为"圣经中的圣经",意指本节经文乃整本圣经的中心钥节.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极致     
《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即此思此虑也。东西各学派都为“人活着”而思而虑。虽“同归”,却“殊途”。鸟类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13.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14.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6.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17.
刘玉明 《管子学刊》2009,(1):100-104,128
细读《墨子》,可感到墨子的一生,是执著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的一生。这主要表现为:渴望和平,反对不义之战;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实现社会和谐;欲天下得到治理,为政必须“尚同”;修身、治家、治国、治天下乃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为墨子的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及其理论建树提供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8.
《易》述天人变化物能流行之大理,事物有组成有演化之要律,人世有兴废有盛衰之微机。故易理广深而精神未离于用。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然《易》由于极深研几穷本彻末以务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又未尝以现实之用为限。而常包有不唯现实之用及浅者目为无用之用。庄子说:“知无用而后可与言用。夫地非不广且大,人之所用者容足耳,然则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岂有用?则无用之为用亦明矣。”此在论《易》用者又为所当知也。  相似文献   

19.
陈丰盛 《天风》2011,(9):52-53
“乃役于人”的包装 笔者接触各地教会之后,发现同在中国教会,管理体制差异甚远。有些教会以自由著称,实践信徒皆祭司的真理:有的则以专制震慑教会。家族式管理一手遮天。各地教会牧者的形象也是大相径庭。有牧者为教会复兴忙得不亦乐乎:有传道专心教务,忠心耿耿。有的教牧则为名利奔波。可谓苦心孤诣:有的牧者讲内外形势、讲人情世故滔滔不绝,但讲起圣经却一知半解。让听众昏昏欲睡:有圣职人员在基督教两会办公,  相似文献   

20.
翁溯利 《天风》2002,(7):30-30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谦而四益”。经上说:“耶和华……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彼前5:5)古今中外,涌现了许许多多谦逊美德的贤人哲士。孔子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之名句。圣经里,也不乏这种以谦逊为怀的属灵前辈。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谦逊和蔼),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