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一、关于都市佛教概念的诠释关于都市佛教的定义,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1]1.城市与佛教都市佛教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的,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两种路径,分别于佛教中的自觉与觉他相联系的,山林幽静易于其中思索以图顿悟,通都大邑则利于弘传教义,普度众生。佛陀成就  相似文献   

2.
"都市佛教"是和山岳佛教相待的概念,是"人间佛教"理念在当代我国佛教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寺院网站建设,是都市佛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平台,来弘传佛法的行为,是我国"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要求。都市寺院网站所展现出的自我介绍的主体性、内涵塑造的文化性、信仰重构的济世性和交流互动的服务性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当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这一话题,是佛教发展历练的结果。玉佛禅寺地处人文底蕴深厚的都市——上海,比起传统的山林寺院,地缘的优势使这个寺院凸现出浓郁的都市特色。将佛教的平等、慈悲、解脱的智慧灌输到都市人文环境中去,促进社会健康、均衡地发展,并在发挥其明显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如何继续挖掘潜在的能力,是玉佛禅寺在贯彻“人间佛教”精神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内容。在庆祝建寺120周年之际,玉佛禅寺起而开展“都市佛教寺院及人间佛教”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了长远的眼光和谋求发展的价值趋向。一位西方思想家曾经说过,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  相似文献   

4.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5.
寺院财产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即具有公共信托财产的特性,僧团组织和不特定的、显在的和潜在的、现在的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为其受益人。寺院对该财产而言,居于受托管理人的地位,不能任意处分该财产,只能用于与佛教教义相符的宗教活动。对游客而言,寺院仅对该财产所可能造成的物件损害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只有在寺院自己举办的有组织性佛事活动中才对活动的参与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而对个别僧人的侵权行为,寺院不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所产生的补充责任,而应由实施加害行为的僧人本人承担。  相似文献   

6.
周奇 《佛学研究》2004,(1):207-21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强大的寺院经济的为唐代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我国由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确立表明中国走出中古强制性的统制经济时代。本文从度僧制度、僧尼帐籍、寺院依附人口和僧尼的沙汰这几个方面探讨国家对寺院人口的控制与管理。并试对一些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以期反映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4,(2)
正西园寺是全国重点寺院、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处苏州市中心,历史悠久。寺院建筑优美、环境优雅,主体殿宇西侧有西花园,充分展示了"寺在园中,园即寺景"的特色。西园寺特别重视僧伽教育和对信众弘法,办有戒幢佛学研究所,常年对社会大众开展各类弘法活动。寺院平日游客香客不多,尽管地处闹市却十分幽静,宛如山林古刹,钟鼓梵呗、讲经禅坐,给都市提供了一处沉淀思绪、净化尘劳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佛教影响大、传统深厚的国家。在长期佛教文化活动中,历代先人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寺院,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到各地寺院参观,常看到形式极不同的寺院建筑,如唐代以前的寺院多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群,有时或以佛塔相伴。而在宋代以后出现伽蓝七殿式(如北京法源寺)。另外佛教各宗派不同,其建筑形式差异也很大,如密宗佛教和禅宗佛教差异很大。密宗佛教多带有西藏建筑特点,而寺院禅宗则是汉族化特点突出。有的寺院因山势而异,也有的因建筑结构不同而出现变化。总之,我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观光…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念和机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公共福利需求,佛教社会福利机制必须应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突出都市语境、坚持以人为本和强调宗教超越性的调整。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光孝寺、开元寺和南华寺等7所重点寺院180位僧众的问卷调查,提出非营利视角下建构佛教社会福利机制的四种途径:建立积极入世心态、提高僧伽教育水平、强化寺院经济收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出以大乘佛教精神与非营利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我国佛教社会福利机制。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8)
<正>汉传佛教寺院教育也称"丛林教育","丛林"的含义一方面指寺院制定清规戒律,使修行生活井然有序,一方面指寺院常居环境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人境。汉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在建筑、服饰、法器等方面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教育思想上则与儒、道相互融摄。到今日,可以说寺院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寺院得以恢复重建,但大多以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禅林宝训》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精神性管理是其重要的管理特色。僧人对觉悟的追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助宣佛化、弘扬佛法的事业是禅宗寺院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念,也是禅宗寺院的管理前提。信仰引导、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慰藉等精神性管理手段,对寺院理念进行不断宣示和强化,极大地调动了僧团的积极性,有效地优化了寺院的管理。对《禅林宝训》管理特色的揭示将为当今的禅宗寺院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统的佛制戒律与丛林清规是寺院的基本准则,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的理念包括现代化管理理念也随之影响寺院,寺院的传统化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传统寺院的主要功能是修持、弘法,是一个与世俗迥然不同的、比较清静的场所。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少数香客涉足的寺院,已成了国内外旅游观光的地方。寺院对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  相似文献   

13.
上海玉佛寺是一个仅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典型的都市寺院,在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由十一任方丈的共同努力,在历次的时代变换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始终处于沪上名刹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代佛教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方丈始终坚持把“弘法与修持并重,素质与形象共进”作为寺庙发展的理念,坚持了与时代同步,为社会服务的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弘法、修持、素质、形象、管理、慈善,是都市佛教不可或缺的六大要素。玉佛寺正是围绕着这六大要素,在都市佛教的大旗下摸索前进的。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盖以佛寺多居山林名胜处之故。当代已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应改一字为“天下名山僧建多”。我国僧人向来崇奉“人间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凡创立寺院,经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客观方面说,在开发和保护山林、旅游资源,服务于社会、人民,与海内外七众密切联系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即从驰名海内外的金山寺来说,到如今,究竟是山以寺著还是寺以山名,已经很难划分清楚。山寺合观,始称大观。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与高科技结缘的佛教教育探索中,无锡开原寺一直追求创建"互联网+智慧寺院"。除了积极建立佛教网站论坛发展佛教教育之外,还将佛教教育提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之上,做出了在公共教育探索中的大胆尝试。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  相似文献   

16.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17.
徐玉成 《法音》2003,(9):27-29
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寺院僧人和居士纷纷来信咨询有关宗教政策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新近提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将收到的提问综合归纳为五个问题,并回复如下。1、问:佛教寺院为了修建殿堂,因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可以用寺院向银行作财产抵押吗?答:不行。理由如下:第一、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这是佛教寺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大区别。因此,佛教寺院的建设应当以十方檀信的自愿捐助为主,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为了保持寺院清净庄严的气氛,最好不要搞突击性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各界对都市寺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佛寺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在坚守传统中不断努力创新,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社会责任,为广州乃至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都市寺院的文化建设经验与总结大佛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的中轴线,处于寸土寸金的广州著名商业中心地带北京路,将自身定位都市佛寺,着重探索都市佛教寺庙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大佛寺僧众一  相似文献   

19.
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军 《中国宗教》2021,(2):46-47
雍和宫是清朝的皇家寺院,由于地处京畿的先天优势和皇家寺院的特殊身份,其建筑上悬挂使用的匾额,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形制规格高等鲜明特征,是佛学理念、文学理念、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等的完美结合。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雍和宫的匾额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是佛教中国化在寺院建筑方面的体现与成果,是清代佛教中国化进程和样貌的一个缩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