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5,(2):88-89
中国文化元素与基督教之间的共融,产生了多元化的基督教艺术——以国画、书法、蜡染、剪纸等作为视觉表现形式,用中国传统水墨笔法或民间工艺作为艺术载体……这些烙下中国印记的基督教艺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中国基督教会信仰生活中,表达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上帝的歌颂。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3.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章铸 《天风》2007,(13):40-42
宗教的力量不在喋喋不休的言说,而在教义内外的切身体悟与践行。宗教是让你赞成和承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做人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内心的坚守。假如宗教不靠信仰而存在,宗教就只能蜕变为披着信仰外衣的道德说教(而且是伪道德),甚至堕落为假借上帝、真主或佛陀名义的异端邪说(邪教)。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就是一个不断与本土信徒从认知到社会改造运动融合的互动过程,由此而反映出基督教基本信仰中的博爱的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5.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2,(5):5-5
<正>编者按:信仰是文化之核,文化是信仰之表。信仰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基督教信仰传入中国数百年,如何扎根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硕果,是中国基督教必  相似文献   

8.
毛丽娅 《宗教学研究》2004,4(3):174-179
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地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世界,绝非偶然.这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内在宗教素质.罗马帝国的"世界性"范围,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大力扶持利用,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基督教教义思想具有的"普世性",基督教着重个人体验的信仰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宗教礼仪,基督教组织的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使基督教很快走向世界.在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保罗等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对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改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范围内,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大约在20亿人左右,而这20亿左右的人当中,亚洲占3亿多,其中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地区。近年来,随着基督教在亚洲传播速度的加快,亚洲范围内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预计在2025年时将会增加到5亿人。随着基督教在亚洲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基督教将会在更大的层面上影响亚洲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文化和价值判断上。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于家庭问题的不断关注.家庭观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次调查,以期望能够解读在现代社会中基督教对于人们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雷 《天风》2018,(5):13-14
运用中国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来承载信仰、弘扬福音,使我国的教堂建筑逐步地走向中国化、本土化,这是福音本色化和神学处境化的具体实践和运用。走中国化道路是基督教在中国处境中安身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并非"土生"于中国,却可以在中国"土长"。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使基督教逐步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彻底抛弃洋教的帽子。  相似文献   

11.
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它临在于人的体验和认知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生活而得到多元化的彰显.终极实在在宗教上以多元化的方式得到体验、回应、信仰和认知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样性.长期以来,宗教多样性既得不到客观的认知,也得不到善意的对待.以基督教排他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宗教排他主义或者否认宗教的多样性,或者否认其他宗教的价值平等性,造成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文明关系的对立.当代宗教多元论者适应宗教和平的历史趋势,肯认宗教多样性,谋求宗教和谐关系的建构,表现出对宗教排他主义的超越.本文具体探讨约翰-希克对基督教排他主义的拆解,说明宗教多元论的解构旨趣及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12.
卓新平 《天风》2017,(8):4-5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而在基督教的扩展发展中,基督教一方面在全球传播,不再只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李玉芳 《宗教学研究》2004,2(2):131-136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本文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受阻的原因,它们分别是:(1)基督教是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抱着"欧洲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拒绝中国化,并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都很强势的地区,基督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共处关系,受到基督教的全球地域化特征的强烈影响:基督教地域化后出现的民间信仰化趋势,使得基督教日益被接纳为乡土社会的组成要素;而基督教的全球化特征,又使得它与乡土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既混融又紧张的环境下,闽南H县J镇民众在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之间的理性选择行为,给乡土社会的信仰秩序的建构带来了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丽珠 《天风》2012,(8):36-37
基督教发展至今能够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伦理对社会的贡献。从伦理的角度,我们可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从若即若离的纠结状态导向婚媾的阶段,盼望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切磋能够显示教会的"真我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基督教的信念符合中国大众文化,以及面向中国大众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都是中国宗教在探究中又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梁惠 《天风》2003,(6):48-48
今天,教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信徒人数日见增多,各地新堂不断落成。怎样使这些教堂的布置既肃穆庄严,又清新洁雅,便成了教会急需解决的一件事。丁光训主教曾深有体会地说:“每个宗教无不通过艺术语言传达她的信息。”我们基督教怎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尤其是适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主耶稣爱的信息,使圣殿本身就成为基督福音的美好载体呢?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为此于1998年秋成立了艺术服务社。  相似文献   

20.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