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从量子力学视角来解释意识问题的研究是意识科学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介绍了戴维·玻姆、罗杰·彭罗斯和亨利·斯塔普等人基于量子力学视角对意识所作的解释,并就这些解释作相应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量子力学的“测量难题”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1972年,美国哲学家范.弗拉森(Von Fraassen)开创性地将模态逻辑的语义学分析方法移植到量子力学,提出“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试图消解微观世界的测量症结。这一解释给“测量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物理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该思想经过Kochen、Diecks、Vermmas、Healey、Clifton、Dickson、Bub、Bacciagaluppi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很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量子力学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3.
量子力学测量问题是引起人们颇多争论的一个难题。从量子力学创建伊始直到近年来围绕阿斯派克特(AlainAspect)实验的热烈讨论,测量问题都涉及到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以至理论根基,这一现象本身就已构成了量子力学的一种理论特色。无疑,测量问题即使不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至少对它的解决或解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科学任务。本文不准备全面探讨测量问题,而仅从测量过程的基本要素──测量装置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测量装置的特征、构成、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以期获得对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某种理解。一、测量装…  相似文献   

4.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寻找一个能够合理地描述观察现象和实验数据等一系列相关事件的量子力学的自洽解释,必然是使抽象的理论达到现象学的一座中间桥梁和纽带,是使远离直觉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能够清晰明白地被得到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几十年来一些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在量子力学的数学程式已基本确  相似文献   

5.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争议就是EPR佯谬。这一佯谬涉及量子力学是否完备,是否遵循定域性准则等原则问题,或者说量子力学是否存在着隐参数,是否破坏微观因果律。由于这一“佯谬”涉及的问题如此重要和基本,以致爱因斯坦和玻尔都卷入并领导了这一争论。其先后历时达数十年,至今仍然不衰。近年来由于实验有利于量子力学而不利于贝尔不等式,于是量子力学是否不满足微观因果律的问题,就更为尖锐和突出。D-L-P理论有可能用来解释EPR佯谬。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正确些,在物理学上,玻尔较为正确些。怎样理解物理实在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在于:是否存在着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物理实在?自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6.
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李仕 R.L.韦伯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1984》 ̄1)中介绍玻尔时说:“玻尔的名字是与下面两个原理分不开的。一个是‘对应原理’(1916年),它是说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在线度很大时,必然逐渐趋于经典概念?..  相似文献   

7.
以往关于内群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t 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 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群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群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群及外群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群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群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溯了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产生的理论渊源,指出多世界解释在进一步解释相对态解释时误解了其最初的含义,并对相对态解释的基本内容和辩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分析了多世界解释从形式体系推导出解释的逻辑依据。从逻辑上讲,德威特导出多世界解释的论证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也不符合埃弗雷特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量子力学描述的“仅仅是现象”还是“现象背后的实在”?50、60年前,在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可能给出实证主义的回答。即使是今天,当“可观察量”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厄密共轭算子表征的物理量时,仍能感觉到经验主义对于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的解释的影响。尽管玻尔和海森堡都不能被认作逻辑实证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用经验主义的语言“现象”来描述的。特别是,他们对于测量安排的本质作用的强调助长了这样的观念:量子力学只是处理在测量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照相底片上的…  相似文献   

10.
“双波包”与易哲学:关于量子力学的一种本体论诠释RichardA.OConnel(康灵童)1引言近年来,许多人著书立说,认为当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包括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在本文中,作者将着重讨论它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哲学的共同点。易哲...  相似文献   

11.
量子力学史是极其复杂、迷人的。在20年代确实存在着分别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两个量子研究纲领。其分歧集中在量子解释的因果性、连续性和时空直观描述可能性上。爱因斯坦觉得只有符合这些属性的场论才能满意地解释量子现象。他的场论影响了德布罗意、朗佐斯·薛定谔和波动力学的创立。玻尔则认为要解释量子非得改革经典物理学的上述特征不可。他的量子纲领主导了量子论的研究。量子力学物理和哲学基础的最终阐述是两个新量子论在等价性发现后在玻尔纲领主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彼得保尔(M.Bitbol)是法国物理学国家博士,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史与哲学的研究.现担任同属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和巴黎理工学院(EP)的应用认识论研究中心(CRFA)的主任研究员,领导着CNRS惟一一个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国家课题组.其代表作<薛定谔的量子力学哲学>被收入波士顿科学哲学文库(188).他对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薛定谔后期思想的独到研究在国际量子力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作者于2002年度曾师从他进行量子力学哲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方宇杰  秦启庚 《心理科学》1998,21(3):260-261
1引言西方学者曾提出各种理论来研究群体、组织的心理气氛.莫利诺(J.L.Moremo)用社会测量法测量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果,以了解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各成员在群体内的地位、以及群体内聚力等。而贝尔斯(Base)、钮科姆(Ne、ome)、霍曼斯(Ho。。e)和费斯廷格(Festinger)等的相互作用理论则认为,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他的积极性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乃是他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或他与群体成员之间沟通行为的数量。前苏联学者认为对心理气氛的研究项注意三种关系,即(1)群体成员间的垂直关系;(2)群体成员间的水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吴国林 《哲学动态》2006,390(10):58-65
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量子力学有关。自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仍然存在重大分歧。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物理评论》发表了《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特别是EPR佯谬成为令人困惑的重大问题。1964年,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连串的物理实验开始检验贝尔不等式,并开始检验EPR佯谬本身。另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按照莫尔…  相似文献   

15.
英美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物理主义盛行,而以斯塔普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家却从物理学内部发出有力的反物理主义声音。借用斯塔普关于内在描述与外在描述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心智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预设了经典物理学的定域原则,又把定域原则不能解释的意识整一性从观察方投射到对象上去,犯了"整一性投射谬误"。抛弃定域原则,以量子力学的基本前提出发,就能避免这种谬误且有望对心智现象做出突破性的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16.
量子测量实验显示部分经典逻辑规则在量子世界中失效。标准量子逻辑进路通过特有的希尔伯特空间的格运算揭示出一种内在于微观物理学理论的概念框架结构,也即量子力学测量命题的正交补模或弱模格,解释了经典分配律的失效,它在形式化方面十分完美,但在解释方面产生了一些概念混乱。在标准量子逻辑进路之外,赖欣巴赫通过引入"不确定"的第三真值独立地提出一种不同的量子逻辑模型来解释量子实在的特征,不是分配律而是排中律失效,但是他的三值量子逻辑由于缺乏标准量子逻辑的上述优点而被认为与量子力学的概率空间所要求的潜在逻辑有很少联系。本文尝试引入一种新的三值逻辑模型来说明量子实在,它有以下优点:(1)满足卢卡西维茨创立三值逻辑的最初语义学假定;(2)克服赖欣巴赫三值量子逻辑的缺陷;(3)澄清标准量子逻辑遭遇的概念混乱;(4)充分地保留经典逻辑规则,特别是标准量子逻辑主张放弃的分配律。  相似文献   

17.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虽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群际偏爱的现象,但是社会认同理论是能够同时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对群际偏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解释──从《解释的逻辑研究》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是亨佩尔(C.G.Hempel)和欧本海姆(P.Oppenheim)合写的名文《解释的逻辑研究》发表50周年。自从该文于1948年问世以来,科学解释一直是科学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引出了一些诱人的难题。评析已有的成果,解答遗留的难题,探索新颖的思路,提出合理的新见,乃是本文的主旨。正是在《解释的逻辑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科学解释的恰当性条件:(R1)受释项(explanandum)必须是施释项(explanan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20.
许淑莲  王小明 《心理科学》1998,21(2):102-107
本文以79例脑中风患者为对象,研究结果如下:1.自编ADL,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合格。2.一年前后ADL、DNF及疗效与同期测定的插棍测验、瑞文测验、小棍测验、临摹图形、说同类词及抑郁(一年后)有显著相关。3.初发病时这些指标及图形拼凑测验与一年后ADL、DNF及疗效也有显著相关。4.DNF1和ADL1对疗效有明显预测作用,可解释变量的35%(ADL2)、37%(疗效)和41%(DNF2)。单独心理变量可解释变量的27%(ADL2)、33%(DNF2)和21%(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