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朋友们在一起畅谈时,不知怎么地就开始纷纷抱怨起这世界真是俗透了。"谁俗?难道我们自己就不俗?"冷不丁有人给大家泼了一头冷水,大家面面相觑,纷乱而情绪激昂的抱怨一下子沉寂下来。是呵,这原本就是个世俗的世界,你我本是凡夫俗子,俗心难免,俗事难逃,谁又能免俗?世俗就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实,世俗并没什么不好。《辞海》中对世俗的解释:一是指  相似文献   

2.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
民族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化,它包括物质化和精神化。物质化是该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物界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饮食、服饰、住宅、建筑、生产工具、民间手工艺等属于物质化的内容;精神化表明该民族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认识、掌握、改造世界的创造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财富,它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化的直接产物,民族语言、字、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都属于精神化的内容。优秀的民族传统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发挥了它特有的魅力,是构建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成功是什么?     
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看来是成功的东西,而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失败呢?成功到底是物质的体现,还是精神的追求呢?或者干脆两者都不是?有人鄙薄物质的体现,说拥有财富、权位只不过是世俗的过眼烟云.如果成功是一种物质的、有形的东西,而对这种成功的追求,就会成为对有限物质和感性的迷恋,由于这种迷恋,人们很可能失去对人生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因此,成功应该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过程是一种永恒,过程的象征就是精神,人只有在精神和永恒之中才能得到真正充实的幸福,才能真正拥有成功.  相似文献   

6.
人在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人一生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两个字:安心。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心不安、神不宁,像失眠就属于神不宁,所以中医要开安神的药。  相似文献   

7.
张克全 《天风》2002,(10):50-51
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道成肉身的事件以及教会对圣礼的施行等上帝启示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并试论证:上帝是受造世界的主宰,他的启示是在世界中,藉着有形可见的物质来完成的。在不可见的上帝及灵性世界与可见的物质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立;在信心中,人能够在以宇宙为圣礼的表记中看到上帝,从而向上帝表达对他慷慨赐予的感恩,献上对上帝的敬拜。一、从以色列的崇拜传统来看  相似文献   

8.
这是爱吗?     
康先生: 您好!我是一个高三的女生。以前我爱说爱笑,十分乐观。高二时,我们班上的一个男生给我写过几封信,谈过几次心之后,我就很信赖他,并和他保持很好的关系。现在,我非常担心,觉得我们之间潜伏着某种危机。我害怕这种危机爆发,害怕失去他。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是爱吗?我该如何摆脱目前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与一些外国朋友接触,我感到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宗教问题。有些朋友,也不排除国内有些人,对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总抱有疑虑:你们不是主张唯物论吗,你们不是无神论者吗,怎么可能真诚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我们说,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真诚的。我们之所以实行并只能实行这样一种政策,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第一,这是我们的基本观点所决定的。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这种认识和改造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我们的主张里,物质第一、客观第一、存在第一。由此可以得…  相似文献   

10.
是故意杀人,还是犯罪中止? 1982年1月15 日《中国法制报》载一个案例的标题这个标题认为“故意杀人”和“犯罪中止”不相容,要求从二者之中择其一。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论域,可以相容。故意杀人,属于罪名这个论域,它只能和有关的罪名相提并论,如说:“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犯罪中止,则属于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12.
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世界亿万人的生命,也给其发现者屠呦呦带来无上荣耀,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荣耀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青蒿属于中药,因此这项荣誉应该属于中医,有人认为青蒿素是借助西医的方法提取的,荣誉理当归西医。针对其成果属于中医还是西医的争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单纯地将其归结为中医或者西医都太过片面,从青蒿素的药物属性、发现过程、古代应用与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以此来论证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西医融会贯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个别对病人痛苦漠不关心,甚至见死不救,遇伤不扶的医者,固然是缺乏医德的,舆论早有谴责;我想谈及的,则是另一方面的事情。过去规定三级医疗制度,街道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单位与卫生院挂钩公费医疗,实行特约记帐。但不知为什么?近年来卫生院的医生对病人开药忽然大方起来,一点小病,什么感冒茶、五花茶之类冲剂,一开就一大包(二十小包),有的开首乌汁、国公酒、银耳鱼肝油、蜂皇浆、人参精……其中不少是药非所用。据说过去有的单位每月药费开支只需几百元,近年已上涨到一、二千元。弄得医药费年年超支。如此“大方”给药,是否也有伤医德呢?  相似文献   

14.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15.
《普通逻辑》(《普通逻辑》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中有一道习题:“‘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请问:上述判断是什么判断?又问:如果以此为大前提,并加上小前提‘这份统计材料是计算有错误’,能否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为什么?”(见该书296页)。《<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吴家国主编,上  相似文献   

16.
这是谁干的?     
××油粮商店,分配高中毕业后进店工作、要求进步的小赵担任收银员。开始时帐货相符,没有差错,可是一个多月后经常发生商品缺少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群众议论纷纷。一天,一位顾客来买三瓶汾酒一瓶竹  相似文献   

17.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18.
林英娜  张岩磊 《学海》2023,(6):191-200
哲学家们关于世界的思考原则有超验论和内在论之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择世界之外还是世界之内的基点来理解整个世界。近代以来,这两种原则又延伸到关于历史的思考中。康德和黑格尔等超验论者大体从现实世界之外的抽象原则去理解历史,而马克思关于历史的思考则属于一种典型的内在论。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实证的原则,从历史的内在要素出发去把握历史的运动和变迁,是一个由实践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作为核心范畴组织起来的多层次范畴体系。其中,实践侧重于揭示历史运动的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则是实践在社会层面的表达,是呈现历史的恰切平面。《资本论》的“大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自反性的揭示,对这种内在论的历史表达做出了光辉的示范。  相似文献   

19.
逻辑哲学是逻辑与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是哲学的新分支之一。主要是由于近几十年来,逻辑的新形式、新分支不断涌现,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出现多种的逻辑?逻辑是否对任何论域都一概地正确?还是各种特殊论域需要有自己的逻辑?还是逻辑只是方便的思考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一、哲学史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世界上的事物与现象纷繁斑杂、千姿百态,这个无限多样性的世界是否是统一的?如果是统一的,其统一性的基础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各自独立、平行发展的两部分,这称之为哲学上的二元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是其代表。他主张存在由物质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