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现就掌握的部分资料,对讨论中的几种不同意见归纳如下: 一、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论有些同志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有的同志提出,认为一旦形成概念、判断就进入理性认识,就反映了本质,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有大量的概念、判断只反映了现象,并未反映本质。另  相似文献   

3.
一 武步云同志在《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将认识的全过程仅仅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或者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阶段,都没有完整准确地反映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不同意把人们称为“思维具体”的“理性”看  相似文献   

4.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5.
作为认识的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呢?国内的多数哲学著作都以“直接反映”来表达这个过程的特点。有些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生动的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在感性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见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版第167页)面对现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形势,根据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实践形式的发展,“直接反映”论还能确切地说明感性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吗?本文试就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认识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已经做了理论的阐述。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分析,是正确的,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仅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划分,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对毛泽东同志的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论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毛泽东同志指出:“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  相似文献   

7.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8.
论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认识日趋活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对于促进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相映成趣,作为共同观点、共同看法的“共识”现象对于促进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共识”的哲学意义作初步探讨。 什么是共识 共识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共识,顾名思义就是共同认识。它是不同认识主体在追求价值与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看法。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  相似文献   

9.
朱焕滇同志在1983年第5期《国內哲学动态》上发表了《试论感性认识的非直接性》一文;对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了探讨;读了很受启发。但我们觉得该文对认识主体的概念和中间环节的理解有欠妥之处,对感性认识直接性完全否认也失之偏颇,因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朱焕滇同志商榷。一、关于认识的主体朱文得出感性认识非直接性的结论,首先同他对主体概念的理解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读了《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一期上刘沛俊同志写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客观存在本身》一文(以下简称“俊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恰恰相反,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存在本身”或其他,而只能是实践。现仅就“俊文”提及的问题,谈点我们粗浅的看法,与刘同志商榷。第一、“俊文”以  相似文献   

11.
在《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认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选择,并讨论了选择的一般性质和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拟把选择机制置于认识过程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来考察,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主客体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人的认识系统是怎样选出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所需要的客体信息,过滤掉某一阶段所不需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3、4两期中看到了周礼全同志的“论概念发展底两个主要阶段”一文。周礼全同志把认识过程当作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研究,并且反对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认识的两个阶段和巴甫洛夫所说的两个信号系统加以简单的类此,这些我都是赞同的。但我对周礼全同志文章中的不少地方还是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就我所初步想到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来和周礼全同志商榷。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王振武同志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信息的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想仅就反映范畴的科学证明,以及它与信息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谈点看法,以作为对王文贬斥反映概念的一种基础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我们应把主体性原则纳入认识论,建立一种反映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相结合的广义的认识论体系。按传统的认识分类法,人的认识根据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被划分为感性认识阶段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理性认识阶段的概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朱务善同志在《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中断言: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不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未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阶段”。我认为,达个判断及其为达个判断提出的论证,都是错误的;他论证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现在把我的粗浅看法提出来同朱务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7.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说是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它开辟了从多角度、多方位研究认识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很高兴看到欧阳卫民同志关于“侈靡”问题和我商榷的文章——《侈靡就是奢侈》(《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为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再对一些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欧阳同志。首先谈一谈方法论的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这样情况:从理论上,或者说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可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这在处理上便会发生困难,依谁为好,我的意见是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家庭中的离婚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黄海刚同志在《怎样看待离婚》(见《道德与文明》1985年第3期,下称黄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认为其中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提出来求教于各位同志。一离婚的标准是什么?黄文认为,“不能过多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而应更多地从导致离婚现象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来考虑。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