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板打瞌睡     
午后,路过一家家具店的门口,看见老板坐在门口打瞌睡。他打瞌睡的样子相当奇特,不像一般人只是点头,而是从腰部以上打折倾斜,整个人好像要栽倒在地上一样。更奇特的是,他每次倾斜的时候,口水就从嘴角流出来,到整个腰部倾斜90度的时候,他的上身会弹回来,口水又"咻"的一声吸了  相似文献   

2.
人言可畏     
父亲来我们家小住时,总是闲不住,想方设法要找些事做。他说不做事,对不起一日三餐。在他看来,人活着,不做事,只吃饭,那是白活了。我刚搬入小区新居时,他从乡下来,每天在楼前楼后,转来转去。院里有空地,他种五谷杂粮的那点本事,根本用不上。每天倒垃圾,楼上楼下跑几趟,就算是做事,也只有一袋烟的工夫。后来看到别人门口的垃圾袋,就顺手给捎带了。带了第一回,就有第二回,有些人发现有人收垃圾,就把垃圾一袋袋地搁在门口,专等别人来收取。时间一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二楼新来的住户,还交代我父亲:你倒垃圾,要及时些,一天要多走几趟。我父亲点…  相似文献   

3.
经营五招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在自己一块旱田里挖水井,田里却冒出了浓浓的石油。于是,水井变成了油井,旱田变成了油田。他开始雇工开采石油。保罗·盖蒂十分用心地经营油田,没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视。结果,他每次都能发现有人浪费原料,而且有人闲逛。他找来工头,要求他们消除浪费和清除闲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罗百思不得其解,就带着问题去见一位管理学家。管理学家说的“那是你的油田”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保罗立即召来各油田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保罗…  相似文献   

4.
每一次分手都是暂别,但他却把每一次分手都弄得缠缠绵绵。每次都是走到门口又回来,拉着她的手再说几句话。每次都是她催他,怕他耽误了时间错过车次。他总是孩子似的耍赖说,那你最后再亲我一口,我就走。她只得掂起脚亲他,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5.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说:“自信,是我们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也是所有科学法则分析不来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因此,自信就像是我们心灵之海中的碧波,只要它还荡漾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理想之轮就能在岁月里破浪前进,铸起生命之中的一个个辉煌!被称之为石油巨子的保罗·盖蒂,就是凭着这样的自信,不断地把自己一次次地推到事业成功的巅峰。保罗·盖蒂由于经营石油的成功,成为世界名人。然而,在1942年初,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不久,在爱国热情的促使下,40多岁的盖蒂提出加…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成功致富者中,沃伦·巴菲特可能是最成功的了。他白手起家,在40多年的时间里,积聚了约15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美国巨富之一。更难得的是,他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投机,而是靠稳扎稳打的长期投资;他的理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秀的个人品质:耐心、自律、睿智和果断。巴菲特一贯认为,当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并不需要超人的智商。巴菲特生于奥马哈市一个保险推销员之家,这使他很早就悟到了挣钱的窍门。五岁时,他就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向路人销售口香糖,后来,他又把小摊摆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卖起了柠檬水。你如果认为幼年的巴菲特是为了挣…  相似文献   

7.
庞士谦阿訇归真已三十年了。只要一提起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孔,庄重的表情,谦恭淳朴的作风,总是在脑海浮现。很早以前,我就熟悉他的名字,也在一些回回报刊上看到过他的著述,或有关他的报道,只是无缘拜晤。1951年初到北京,路过东四牌楼清真寺,当时门口还挂有“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关心国计民生的爱国者。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又吸取并介绍了外国的科学、技术。他在天文、数学、历法、测量、水利、农业等方面都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矢志练兵制器,加强国防,抗敌御侮,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0日据新华社电)他离开我们已经三百五十三年了。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三月廿一日(公元1562年4月24日)诞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南门太卿坊(旧居在今上海市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  相似文献   

9.
巴山,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一支老枪。枪,是他的笔,是他的镜头。他获得了第八届广东新闻"金枪奖",用"一支老枪"来形容他倒也刚刚好。你看他那怀抱老枪的样子,犹如好钢在手,揽得了一肚子瓷器活!他是摄人的,我是画人的,这其中便有着一种相通与默契,于是乎,见他第一眼,便有了想画他的愿望。那是一次惠州画院组织的采风活动。我和巴山都在"猎取"。看到他随意靠在栏杆上小憩的当儿,我只是对他吱了一声"行,就那样儿!"他一听当然就明白了,被长海"对焦"了。这老哥还算配合,眯缝着眼就"瓷"在那儿了,一袋烟的工夫,我这边厢就框架就妥了。  相似文献   

10.
多玛斯在教会神学上的地位一向是很高的。特别是1879年良十三世颁布《永生之父》通论,为他大吹特吹了一番之后,他就成了教会神哲学的最高权威。良十三世在该通论里将多玛斯置于一切“教父和圣师”之上,在多玛斯的许多著作中又将他的《神学大全》摆在第一位,要大家像对待圣经和教皇通论那样地去对待它,要大家在反对当代社会的各种“危险思想”时,到《神学大全》中寻求教益。这一事实说明,《神学大  相似文献   

11.
正爷爷的遗像就挂在上屋的中堂上,放大了的黑白照片,镶在玻璃相框内。爷爷正襟危坐,身穿黑色的手工缝制的棉袄棉裤,右手里拿着一杆长长的铜杆烟袋,烟袋杆上系着一个黑色的牛皮烟包。爷爷目视前方。就在他稍显拘谨的表情里,岁月的犁耙早已耕种下一道道沧桑。就在相框的正前方,放置着一杆长长的铜杆烟袋,和遗像上爷爷手里的一模一样。记忆里,我常常害怕爷爷手里的烟袋。十岁那年,村里有户人家地  相似文献   

12.
正一天,楼宇的门铃响了,不用问就知道是老公按的,因为我已经从橱窗上看到他缓缓地把车倒进了车位。他分明是带着钥匙的,掏钥匙开门对他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此,我皱皱眉头,继续着刀与青菜和案板之间的“纠葛”,没理会响铃。自打老公下海开公司创业,生活就没有了规律,经常晚归应酬,我不得不包揽所有家务。即使哪天回家早,他也不会帮我分担,只是坐在厨房门口看着我忙  相似文献   

13.
直面刺激     
有一个青年中学毕业后,因父亲卧病在床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就去一家酒店当了服务生,工作是替客人搬运行李。 有一天,一位大腹便便的富商开来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轿车,停在酒店门口,吩咐他“把车洗洗”。 这青年从来未见过这么漂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闹,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  相似文献   

15.
李嘉诚还伞     
李嘉诚还没成功的时候,曾经流落街头。一天,天正下着大雨,李嘉诚无处藏身,就躲在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下,破衣服全都淋湿了,冻得他瑟瑟发抖。这时,一个中学生打着伞上学来,见他冻成那样,就走上前去,把伞递给李嘉诚,说:"叔叔,用我的伞吧。"李嘉诚看看中学生,问:"那你呢?"中学生说:"我跑进去就行,放学时你记得还我。"说着,就跑进了学校。  相似文献   

16.
1995年4月,西雅图Pro-gressive网络公司发布了一个新的软件──RealAudio的 B版,该软件可在互联网上获得实时音频,使得原本只有文本和图形,显得又聋又哑的互联网第一次有了活泼的声音,此举无疑称得上是网络世界中的一次革命。 初出茅庐 罗伯.格拉斯出生于纽约,父亲为一家小型印刷企业的老板,母亲是社会工作者,格拉斯从小就保持写作的习惯,从写信、写专栏到写广播稿。他的另一杰出表现就是有优异的数学才能,因此他可以不时逃课,到学校附近玩计算机,这也导致了他对计算机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入耶…  相似文献   

17.
每一次分手都是暂别,但他却把每一次分手都弄得缠缠绵绵。每次都是走到门口又回来,拉着她的手再说几句话。每次都是她催他,怕他耽误了时间错过车次。他总是孩子似的耍赖说,那你最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人戴维是一名双重间谍,人称“双头鹰”。1948年春天,他奉命以游客的身分,潜入东欧某国收集军事情报。在他潜入的同时,A国以及B国都为同样的目的派出情报人员潜入,争夺重要情报。一天夜晚,戴维从夜总会回到旅馆。他开门跨进房间.正待转身关门时,门却自动关上了。戴维尚未清醒过来,一把特别的匕首就插进了他的左胸。戴维看到了杀害他的人是谁,但已喊不出声来,  相似文献   

19.
这件事发生在北京某食品商店里。一位年轻人走进商店。他走到卖香烟的柜台前,问柜台里面的售货员:“同志,这里有好烟卖吗?”售货员是一位女同志。她看了年轻人一眼,然后回答说:“我们卖的烟都是好烟!我们从来不卖坏烟!”年轻人:“嗨!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问这里有没有好一点的香烟。”售货员:“我们卖的烟都不坏。”于是,两个人之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起来了。我们不想在此评论谁是谁非。我们仅想  相似文献   

20.
我在侯外庐先生主持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了30年,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5月4日下午,我去侯先生家(方家胡同),向他请教关于先秦思想史的一些问题。当时侯先生看了拙文《杨朱思想初探》(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很是高兴,除谈了对拙文的批评意见以外,又就先秦思想史的几个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一面听,一面将先生讲的记在卡片上。当晚,又摘要写在日记上。这里抄录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