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简《筮法》篇中坎(劳)为火、离(罗)为水,这和通行的认识刚好相反。《说卦传》存在坎卦属阳、离卦属阴但坎卦取象水、离卦取象火的矛盾,而《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则可以规避这一矛盾。章太炎从文字学角度对"离"可象火、"坎"可象水的论证有缺陷,事实上,"劳"与火的关联更密切。八经卦在与风雷、水火等形象的搭配上,以卦中唯一的阳爻或阴爻象征事物的本体,以余下的二阴爻或二阳爻象征事物所处的境遇,《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更契合这一规律。《筮法》的思维可能比《说卦传》早出。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本筮书时,人们要想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某些启示,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提取,使其显示出来,这就是卜筮。卜筮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简或繁。较有影响的是使用五十策蓍草卜筮成卦的方法,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作了详细介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成卦法”与“筮仪”介绍的大同小异,只是去掉了繁文缛节和“挂一以象三”的左右限制。以上方法,一是造成了阴爻和阳爻出现的概率不等,导致六十四卦出现的概率不等,即出现了阴阳失衡现象;二是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人为控制成卦,使卜筮变成筮师“参与决策”的过程,人的因素多于“神灵”的因素。明白了这些,就使《周易》的神秘色彩黯淡下来,  相似文献   

3.
《焦氏易林》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占卜书,它是从《易经》六十四卦的占卜演绎而来的。按已见于《左传》的占卜方法,当求卦者求得了某卦某爻,对照《易经》爻辞找到对于这一爻或“吉”或“凶”的解释还不够,如果这一爻是阳爻,就变它为阴爻,反之,阴爻变阳爻,一爻之变,整个卦体也就变了,此卦变成彼卦,再从彼卦彼爻查对其爻辞,以该条爻辞与前一条爻辞相互参照,为求占的最后结果。在筮法上,以初得之卦为“遇卦”,以变爻而得之卦为“之卦”,因此《左传》中就多见如“遇《归妹》之《睽》”、“遇《明夷》之《谦》”等等的占筮记录。汉以前,占卜结果都以《易经》原来的卦爻辞为据,到汉朝后,有的《易》学家根据《易经》原有爻辞,经过细密的思考,大胆的发挥,重新编撰一批新的占卜辞,《焦氏易林》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爻变 ,什么是卦变 ?爻变与卦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爻变与卦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厘清这些问题 ,有利于深入探讨易学哲学。为了讨论方便 ,我们从爻变谈起。一、一阴一阳 刚柔相摩爻变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爻变是指生卦、成卦、变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狭义的爻变是指八经卦 (即三爻卦 )和六十四别卦 (即六爻卦 )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系辞》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按照邵雍和朱熹的解释 ,这是生卦、成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 ,是广义的爻变。朱熹在《易学启蒙·原卦画》中综合邵子等人…  相似文献   

5.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6.
第二篇 《周易》基本知识一、《易经》与《易传》 《周易》是古代一本用于占卜的书,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爻有两种,其中“-”叫做阴爻, “--”叫做阳爻。  相似文献   

7.
伏羲卦图中的布尔代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伏羲卦图中的布尔代数侯维民1701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忽然宣称他与鲍威特(中国名白晋)用二进制序数破译了伏羲卦图(八卦图与六十四卦图)的数学秘密。莱布尼茨在该图中发现,用阴爻“--”与阳爻“—”可以表示万有的这一配列顺序,竟可以与他在数学上的新发明...  相似文献   

8.
《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学家认为,《易经》事实上是“一部关于推理的书”,“是一部帮助人们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工具书”,因为《易经》的卦爻符号和卦爻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抽象的符号推理系统。”这是不久前出版的《易经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的作者周山同志提出来的。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新,也不可谓不奇。然而细细读书,你会觉得它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首先,《易经》以特定的、人为的符号语言为形式推理系统的对象语言。一是它有特定的初始符号,即两个相互对立的爻画—(阳爻)和——(阴爻)。二是,它有按一定规则而形成的“符号组”又称为“象”,也就是合式公式。初始符号是合式公式,由三个爻画构成的八个经卦卦形是合式公式,由六个爻画构成的六十四个别卦的卦形也是合式公式。这些合式公式和逻辑学中的p∧q,p∨q,p→q一类的抽象公式基本相当。在  相似文献   

9.
1976—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带字卜甲190多片,其中有6片刻有用六个数字组成的易卦。经考定,数字卦用阴爻一、阳爻一表示,则在《周易》中有相对应的卦。其中周原85号卜甲刻有数字卦及卦辞,其数字卦与《周易·蛊卦》相对应。本文进一步考证,其卦辞也与《周易·蛊卦》初六爻辞“厉终吉”相合。又,周原9号卜甲有卜辞“大出于川”,可考与《周易·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为同一件事。在结合周原卜甲及其它典籍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周易·蛊卦》卦辞爻辞进行新的诠释,并对相关的商周史事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0.
先民信奉的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別。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与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的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的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的鸠合与改编,具有相当程度的加工与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的原初功能就是"纪数"与"检索"。内"贞"外"悔"的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的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的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的筮法,皆可视为筮书的不同检索方式。  相似文献   

11.
涣 ,是六十四卦中由上巽下坎组成的一卦。巽为风,坎为水。《象传》说:“风行水上,涣。”这是怎么个意思?是不大好说的。不过从此可以看出,其取“涣”以为卦名,是就卦象来决定的。这意味着,名依象定,而卦辞与爻辞,即筮辞,则是依卦名而编成的了。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就是这样,像这个《涣》卦,其筮辞就不能说是依卦名编成的。且把它的雅辞列出如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  相似文献   

12.
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纪要王新春由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筹备发起、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8月3日至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韩国的代表共90人。大会收到论文65篇,专著10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易卦的起源与《周易》的成书”王兴业、徐传武等众多学者指出,天文学,是古代发展最早的科学,《周易》的形成,即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在后世易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密切关系一直保持了下来。因此,深入开展对中国古天文学发生、发展问题的探讨,将是打开《周易》形成之谜的一把金钥匙。有的学者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数字卦(筮数)”未必早于通行的易卦,因为在“数字卦(筮数)”之前,已有较为完整的类似于通行的八卦卦符的出现、钱耕森、张增田断言,甲骨中的“筮数”,并不等于易卦。(美)成中英则不同意“数字卦”的说法,因为中国的数字,没有象西方那样高度抽象出来,而是“数”中有“象”,“象”中有“数”,故有“象数”、“数象”之称。另外,中国的数字,在其早期,很可能就是一种象形。成中英认为,在古中国,商属于“东方文化”,周属于“西方文化”,而夏则很可能属  相似文献   

13.
上期我们简单介绍了“纳甲”筮法演卦方法,由这简单的介绍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在“纳甲”筮法中,十天干分纳于八经卦,即所谓“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其余六卦分别纳所余六个天干。以此解决将十天干分配于八卦的方法。依天干顺序,由《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坎》卦纳戊,《离》卦纳己,《震》卦纳庚,《巽》卦纳辛而观之,“纳甲”筮法中六子之排列顺序,显然与马王堆帛书《易经》相同,可见“纳甲”法当与帛《易》系统有关,这点前文已述。而十二地支亦配合十天干纳子八卦之中,由其排纳法看,《震》卦与《乾》卦同,皆由“子”纳起,《坎》卦由“寅”起,《艮》卦由“辰”起,全以顺时针方向,每隔一个地支,由初  相似文献   

14.
明亮而警醒的眼睛──评刘大钧先生《纳甲筮法》陈衍现代人讲述纳甲筮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把此说成是“预测学”,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包装成“预测大师”,诱入沉入“能掐会算”的美梦而难醒;另一类则强做简单生硬的批判,本意却是投其所好,轻赚人入此“围城”,你若...  相似文献   

15.
古人把《周易》的源头上溯至伏羲画卦。尽管有易卦起源于数字卦的观点,但伏羲画卦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的观点照样也是成立的。阳爻和阴爻,正是伏羲对人类男女、动物雌雄的提炼概括,并用符号予以直观表示的产物。天水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不仅证明了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的普遍性,更反映了先民对阴阳的认识。太极、阴阳、八卦中蕴含的和谐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具体表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多个方面。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期盼。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汇聚成的交响乐里,中华文化应当作为一个重要声部参与其中,为人类贡献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 《周易·蒙卦》和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且看《蒙卦》的卦辞: ■(下坎上艮)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据《尚书·洪范传》解,“蒙,阴闇”;《尚书正义》说:“性不通晓,则行必蒙闇,故蒙对圣也”;可知“蒙”即闇昧不明的意思。为什么要以“蒙”为本卦卦名呢?这还得从卦体上说起。卦体的上卦是艮,为山,下卦是坎,为水,象征山下有一股泉水刚从地底冒出来,它还不清楚外界的情况,又无现成的沟渠可循,故不知流向何处为宜,致处于闇昧不明的状态,这是初生事物的必然现象,故《象传》说:“山下出泉,蒙”,《序卦传》也说:“物生必蒙”,“物之稚也”。蒙卦卦象的内容决定了蒙卦的卦名。  相似文献   

17.
从楚地出土的多种易类文献来看,《周易》一书在形成与起源之初表现出了种种样态。至少形成了三种使用周易的方式,即“只用易卦”的方式、“实用筮书”的方式以及“经典文本”的方式。在《周易》经典文本的定型过程中,《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在占筮内容、文献编撰、易类体例以及卜筮关系等诸多方面得以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8.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朋 《周易研究》2007,(4):7-12
本文通过讨论效字卦与《周易》的关系、数字卦与筮法的关系、作为占筮直接记录的数字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例变化、以"大衍之法"为代表的占筮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相关问题,认为西周时候的两个并列的数字卦不是一次算卦的记录而是两次算卦的记录,是结果相近的两次占筮的记录。也就是说,根据"先卜而后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原则,西周时候就重大事情一般要进行三次占筮或占卜,以含义互相接近的两次卜筮作为最终结果;而这两个含义互相接近的占筮被直接记录下来,就是考古发现中的两个并列的效字卦。  相似文献   

19.
自1978年张政烺先生考证西周铜器上的数字为筮数以来,《周易》筮法的原貌又变为热辩课题。据传统看法,《系辞》中《大衍章》所叙述之筮法当为“周易”原有筮法。“大衍”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抽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  相似文献   

20.
宝鸡与玉圭     
秦朝的陈仓县,唐朝改为凤翔,又改为宝鸡。《水经注·渭水》:“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呜祠。昔秦文公(公元前765至716年)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日:鸡鸣神也。……黄帝都陈在此。伏牺生于成纪,徙治陈仓。”陈宝的出现(来自东南)是在暴雨雷电之后。因暴雨冲刷山坂而露于地面。其质若石,其色如肝,其形为鸡(圭之误)。用现代语予以解说:宝鸡应是宝圭、玉圭,实即古玉石制作的圭或璋。也可叫“碧鸡”,。五或六千年前的“圭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