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票上的佛教题材@王丽心  相似文献   

2.
王丽心先生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编辑部编辑,又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少年时代,美术家的愿望便时时潜入梦中。王丽心至今已过而立之年,偶一回首,真有太多的感慨。以往的30余载,并不辜负丽心自小的努力与探索,在艺术的世界中,丽心得到无尽的欢乐,由于皈依佛门,丽心更得佛力加持,时常体会禅门三昧。信佛、念佛、作画、写字、篆刻,而今都成为了丽心进道的因缘,文字与笔墨都是修行的  相似文献   

3.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中国医科大学(沈阳110001)王丽宇刘凤芝医生应该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医学行为应该是医学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医学实践是医学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因此医学教育必然应该是医学的科学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两...  相似文献   

4.
医学目的与健康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目的与健康人群牡丹江市第一医院(157011)李扬王丽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2)孙珍荣目前的医学目的偏重于个体病人的疾病治疗,这与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不相协调。WHO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是整个身体...  相似文献   

5.
王丽,真可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一张俊俏的脸蛋白里透出纷红,大大的眼睛透出灵性,摄人心魄,适中匀称的身材搭配着她那娇好的面容。从不大的时候起,她就从周围人们称赞的目光中知道自己长的漂亮,因此,她就一直为此感到骄傲,有了其他许多同龄姊妹刻意修饰追求的天然资本。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12日下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第一届第二次编委会在井冈山市举行.会议由杂志主编杜治政教授主持,编委会副主任何裕民、张大庆、赵明杰、贺达仁,编委刘典恩、刘虹、曹永福、雷锦程、高也陶、兰礼吉、姜柏生、樊嘉禄、丛亚丽、孙福川、罗长坤等出席了会议;此外,出席第九次医学哲学论坛的郑尚维、严金海、陈晓阳、周立华、王丽宇、张艳清、熊国强、邓蕊、蔡民坤等部分专家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1994,(3):49-52
的中基国.础革中上命固0硒怖重蠢羹喜物化墓纂蓁夏行首罹;薹垦的次一成展九果览九0是四蓄在年蓄吊留中国。2日佛Ti作数世品文石[-j三学主百艺A‘七术0圭龚墨件幕彗 0 k· 匀■顾炳鑫一日々承源大雄画_IJ长春 书王丽发画 [B]永源大雄画董正贺二};中日佛教书画艺术首展作品选登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成玄英的无心论建立在道家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其内涵是心的动静顺阴阳之自然,虚心忘心,无为无欲;“无心”不是心本体,而是心应对外物时所保持的自然无为状态,由此而复归真性。成玄英的无心论还探讨了心与道、心与理、心与境、心与认知、心与身形、治心与治天...  相似文献   

9.
“心外无理”无疑是阳明哲学最重要的命题,不过事实上,阳明哲学在论及心外无理的问题时,不仅涉及到心与理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也常常同时涉及到心与物,心与事的相互关系。我们已经看到,阳明在申发心外无理的原理时,总是同时宣称“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学”。与心理关系一样,心物问题也是阳明哲学中格物理论的基本前提,它与体系中其他部分密切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11.
    
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信主要有坚定心,吃苦忍耐要甘心。治死旧人下狠心,仇敌身上用爱心。对人要有怜悯心,掌权者前顺服心。父母身上尽孝心,弟兄姊妹要关心。凡事都要凭信心,一切体会主的心。时刻与主心连心,天天查看自己心。不让撒但迷惑心,求主圣灵住在心。时刻存着客旅心,除去贪恋世俗心。主的恩典记在心,美好天家挂在心。  相似文献   

12.
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如.修行的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相似文献   

13.
1 心为血肉之心心是象形字 ,象人和动物的心脏。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 :“心 ,中象心形 ,外兼象心包络也。”心的初义是指称人和动物的心脏器官。《说文》 :“心 ,人心 ,土藏 ,在身之中 ,象形。”《庄子·秋水》 :“目怜心。”为眼睛羡慕心 ,此文提及的“心”是指实体的心。中医理论中 ,心主血脉的心亦为血肉之心。《难经·四十二难》对心的实体作了如下论述 :“心重十二两 ,中有七孔三毛 ,盛精汁三合。”《黄帝内经》认为心有主管血液在脉中运行的生理功能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曰 :“心主身之血脉。…  相似文献   

14.
禅宗追求梵我合一,万物混一,归于本心,并且标榜“识心见性,自成怫道”,可见“心”对于禅宗来说非常重要,心就是山河大地,心就是一切,心就是怫。从一些禅宗公案中,我也对禅宗里讲的“心”有了种种感悟。  相似文献   

15.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九成以心为逻辑起点,通过以心释天将主体心上升至宇宙本体的地位,并将万物看作我心外化的结果。在处理心、理关系上,虽然有心、理二分之嫌,但旋即通过"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观点表达了物理、心理实为一理的思想。最后通过正心和涵养未发的工夫论实现了从形而下之物理向形而上之本体心的回归,实现了下学上达、物我内外、本体工夫的圆融一致,从而建构了一个"心—气—物—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张九成第一次明确将主体心提升至本体的高度,以之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围绕"心"对心与物、心与理、心与性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之创立应始于张九成。  相似文献   

17.
心之春     
心也有季节更迭,心也有四时之分。激情是夏,冷漠是秋,绝望是冬,乐观是春。心之夏让人走向振奋,心之秋让人走向郁闷,心之冬让人走向沉沦,心之春让人清新。心田在夏天绿树荫荫,心田在秋天落叶纷纷,心田在冬天荒草披靡,心田在春天香风熏熏。激情是人的血,乐观是人的魂。冷漠是身上的灰尘,绝望是体内的病菌。让心春吹绿理想之林,让心春奏响奋斗之音,让心春绽开事业之花,让心春举起成功之樽!  相似文献   

18.
3.数息观与禅法诸次第 尔时菩萨乔答摩语阿耆毗沙那言:“我于是问我自己:是否我应该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呢?”于是,阿耆毗沙那,我便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降伏心,控制自心。 阿耆毗沙那,当我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时,我摄心系念,以心制心。当其时,我的腋下汗流如注。阿耆毗沙那,菩萨乔答摩既见汗流如注,此时我的感觉,就好比身强力壮的大汉拽住弱小者的头部或肩部,将其击倒,将其制服。阿耆毗沙那,菩萨以齿压齿,以舌抵上颚,以心击倒心,以心制服心,以致腋下出汗如注。但是菩萨精进不懈,意念不  相似文献   

19.
杨简既继承陆九渊,又在"心即理"、批评孟子和《论语》、以心解经、坚持心一元哲学等方面超越陆九渊心学。体现为对"心即道"的重视,不盲从旧权威,通释和遍注群经,突出吾心"常一"的经典解释原则,批评对心即道的割裂,将心学与经学相结合,在心一元论和"心即道"思想的框架下更加突出心的权威性,发展了陆氏心学,并对后世心学和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