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慧芳 《天风》2012,(1):28-30
原罪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基础理论,有着深厚的神学和教会教义学的基础,并通过历代基督教神学家的阐发成为人类重新认识自我、反思人类生存困境,以及寻求自我救赎的重要理论指导。随着基督教会和世俗政权的结合,以悔罪与上帝圣爱和宽恕为基本内容的原罪论关于自然法、罪人、罪责承担、苦行赎罪的基本理念对世俗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西方法律传统的重要神学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解放神学 解放神学是对基督教神学的一种新的系统阐释。传统上,基督教神学历来是按照基督教教义的三项信条来阐明它的观点的。这些条款所阐明的信念为:(1)上帝是天和地、精神和物质的创造者;(2)由于人类背离创世初衷而堕落,救赎成为必要,并通过耶稣基督而实现;(3)人类圣洁和完美来自圣灵的不断显现和天国的降临地上。简而言之,基督教神学由创世、救赎和圣洁(或完美)三条教义所组成。  相似文献   

3.
圣乐的美     
区别世俗音乐的基督教圣乐,有其特定的神学内涵,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本质,它是基督徒宗教意识与生命理想的美学表现。 两千年来,基督徒遵从圣经的指示,“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音乐成为崇拜活动不可或缺的仪式。而基督教圣乐所表现的神学内容来自《圣经》的启示。这部西方文学史、宗教文化史上的典籍,运用十分生动的文学语言叙述、描绘上帝创造万物的大能;表达了对上帝智慧和权力的敬畏;对人类始祖原罪的认同;对上帝舍子救人类罪恶的感恩;还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受孕神灵,圣子降生在马槽等系列传奇色彩的基督教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引导,也需要宗教界自身不断努力,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1998年,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正式启动。几年来,中国基督教举行过几次全国性的研讨会,确定了神学思想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原则,在一些重要的神学观点上形成共识。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运动的深化和发展,既关系到基督教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更好地维护、诠释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也关系到如何使中国教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本刊特邀基督教界五位人士就神学思想建设发表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神学最初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反理性或超理性的神秘信仰,这一特点在“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和“原罪”等教义的确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到了中世纪中期,安瑟伦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求同一性,从而开创了对神学教义进行逻辑证明的经院哲学之源端。然而由于这些证明所借助的只是知性的抽象同一原则,它们不仅没有真正克服信仰与理性的对立,而且使得神学形而上学向着经验性方面发展,最终堕入粗鄙浅薄的感性直观中。本文将对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施莱尔马赫在近现代神学上的重要地位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寻求一条能够综合新教正统派与启蒙运动理性派的中间道路,在践行这条新道路的同时,他对传统基督教教义作了大量的批判和重构。具体到他关于罪恶的学说中,一方面,他与启蒙运动思想家一道,对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堕落的记述之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并进而对建立在该记述基础上的奥古斯丁主义的原罪论作了尖锐地批判。另一方面,与启蒙思想家试图完全摈弃原罪,并宣扬人类依赖自身即可得救的作法完全相反,施氏在对教会历史中传承的宗教意识的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原罪的继承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王俊 《现代哲学》2007,(3):120-126
西方基督教神学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始于回应来自基督教神学外部的批判,这些批判针对的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背后的基督教理念。与此相应,基督教神学一方面立足于圣经和教义为基督教传统辩护,另一方面以JohnCobb为代表的神学家也在谋求,在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背景下改变基督教神学的传统、思考神学未来的发展走向以及如何回应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7,(2):29-30
前面已经说过,在基督教神学中,对神学与经验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认为经验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资源,另一是认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架构,以诠释人类的经验。一方面,一些神学家认为,人类的经验(特别是宗教经验),可以作为基督教神学一个基本资源,  相似文献   

9.
3.加尔文神学思想对新教教会的历史性影响如果说是马丁.路德在新教神学传统的创制上为后世新教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定了基本神学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今天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基本神学命题和教义立场,如对《圣经》的基本原则,对古公教会传统的立场,和罗马天主教进  相似文献   

10.
欧阳文丰 《天风》2003,(5):42-43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就西方基督教而言,在对人类本性的考察时,传统思考的目光集中在人的“原罪”上。而作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神学家,丁主教在对人论进行神学再思时,是从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思考方式对人和人性作分析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督教神学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过程。本文将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分为四个阶段 ,即 2 0世纪初至 1 94 9年、5 0年代、80年代至 90年代初 ,90年代中后期。作者分析了在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 80年代至 90年代初 ,中国基督教在教义神学上所作的本色化的努力 ,以适应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琴  田薇 《哲学动态》2004,11(8):34-39
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时期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Christian Feminist Theology)使女性开始对自身的处境进行更深层次的神学反思,女性主义神学既推动了世俗女性主义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又丰富了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理解.本文将对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的起源和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论,以期从整体上勾勒出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刘金光 《中国宗教》2014,(10):58-59
谈论中国基督教的所有问题,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中国基督教的神学问题。神学对于基督教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神学思想的导向决定了基督教向信徒传播教义的导向。神学思想能否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直接影响到基督教的信徒能否与时代相契合、相适应、相协调。众所周知,在几种外来宗教当中,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最短的。在1949年之前,它是外国差会的子会,被称为"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并没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部关于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的著作。内容包括古代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基督教。书中介绍了基督教的教义、神学、哲学、礼仪、节日、教堂和修道院;介绍了世界性基督教组织、基督教在世  相似文献   

15.
正一般来说,在基督教神学中,对神学与经验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认为经验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资源,另一是认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架构,以诠释人类的经验。传统或古典的神学将神学看为某种纯客观的关于信仰的科学,其是基于两个神学资源——圣经和传统——对基督教信仰加以反思,并认为神学的内容是从不改变的,是在文化之上的。随着处境神学的提倡,经验作为一个新的神学资源而得到承认。处  相似文献   

16.
"原罪"释疑     
高喆 《宗教学研究》2005,2(3):156-158
在基督教教义中,"罪"和"原罪"的思想在中国历来是被误解较多的两个概念.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罪"是与对法律的违反和道德上的"恶"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这样的理解与基督教对"罪"的理解有很大的距离.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对"原罪"的理解则更为困难.本文试图借助基督教思想史上对"罪"和"原罪"问题的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对基督教语境下"罪"和"原罪"的含义进行辨析,以区分它们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对"罪"的理解之不同,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国人对基督教所讲的"罪",特别是"原罪"的普遍曲解.  相似文献   

17.
基督论在整个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历史上在基督论方面有过许多的争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教义。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时代、文化、处境等因素的变迁,有一些观念在解释上遇到不少的问题,需要对之再解释。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应该力求建立一种"包容、不排他"的基督论,因为基督不仅仅是某些人、某个范围内、关乎救恩而己的基督,他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督,是遍及一切的基督。  相似文献   

18.
文革 《中国宗教》2014,(9):34-35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特雷西神学诠释学的思想渊源、方法、特点以及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建构意义。在伽达默尔、利科的影响下,特雷西既注重圣经文本的经典特征和基本的解释方法,也强调诠释者自身的前理解,而义理则产生于文本和诠释者围绕特定宗教主题的对话过程中,这与特雷西相互批判的关联这一神学方法紧密有关。在当今多元的世界里,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突出了经典诠释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公共性,既反对基要主义者把《圣经》看作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意义体系,也反对世俗人文科学单注重以方法来决定文本意义的做法。在人们不断通过对话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神学诠释学体现了其人文价值。特雷西的神学诠释学既维护了信仰真理的超越性,又引导基督教积极入世,使基督教信仰在教会、大学和社会中彰显其公共性,也将政、教、学三界各自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关切贯穿起来,对当下正在进行的基督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丽丽 《天风》2013,(3):19-20
改教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十字架神学”,他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因此,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无论他的说法是否全面,至少他提醒了我们“十字架”对于理解基督教神学、认识上帝和基督的救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默想主耶稣的受难之苦时不妨一起思考一下十字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