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谢志斌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09-117,194
本文探究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特别关注具体处境中基督教价值的公共意义问题,论文包括: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以来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上看,其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基本伦理概念(比如人性、爱的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关观念进行比照的研究,二是实践和具体社会处境的角度,包括从基督教角度对于中国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以及全球和本土范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依据相关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思想资源和当代社会的道德议题,反思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处境性问题并寻求重新阐释某些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基督教伦理研究中的实在的和处境化的进路,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并考虑到其具体和当下的条件来展开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发展经济、追求财富的同时,当代亟需精神重建。而作为一种天启的宗教伦理,基督教伦理在呼吁公平公义,唤起良心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平 《现代哲学》2000,(3):118-122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相似文献   

6.
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作为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其本质差异典型地彰显着伦理的世俗性和神圣性的一体两面,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各自特色。从学理上对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进行比较研究,既是厘清两者所代表的中西伦理文化特征的需要,也能为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带来启示性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2,(2):14
编者按: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伦理道德的提升上。基督教信仰历来重视伦理实践,基督教要为文化繁荣发展做贡献,值得在伦理上深入挖掘。本刊特邀请学者与同工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为砖,引出更多的玉来。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06,(15):32-35
解决当前存在的婚姻问题,当务之急是构建新型的婚姻伦理,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作为基督徒,笔者认为基督教在这方面大有所为,也应当有所作为,因为基督教固有的教义中具有丰富的婚姻伦理思想,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基督教界的有识之士在这样的时期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基督教教义,又有益于时代发展的婚姻伦理,一定能为基督作出美好的见证,也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有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天人 《天风》2008,(14):34-34
“伦理道德”是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笔“浓墨重彩”,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精神瑰宝。所以中国教会如何发挥基督教伦理,特别是在今天的处境下,它是“高举基督”的最好的见证,这既符合我国传统美德,又适应当今重视“德治”的社会。那么何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又是怎样与圣经伦理异曲同工的,我想举几点通俗的例子谈谈。因为我们深信一切真、善、美皆源自上帝的赋予。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伦理强调关爱,尤其是关心贫穷人及社会上有特别需要的弱势社群。因此基督教群体在历史上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一些社会福利及经济政策,以确保社会上弱小社群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这些思想和行动,与强调私利及政府不干预政策的自由经济主义看似矛盾,以致不少人忽略了其伦理思想曾在自由经济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至今,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及社会的得失,个人的贪婪导致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亦受到基督教人士广泛的批评。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自由及公平的定义、对私有制的看法,以及基督教学者和教会领袖对自由经济主义下产生的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解决自由经济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的文化,曾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基督福音如同宝贝放在瓦器里,我们负有传福音的使命,要在广大中华国土之上把福音传出去。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与曾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进行对话的任务,这就需要在基督教与儒家思想之间进行一些比较的工作。比较项目可包括伦理学基础与出发点,道德理想,道德修养和人性论等,其中人性论更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儒家伦理相符,即"恕道",亦即"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积极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仁"的消极表述。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圣爱"观都是普世之爱,由于二者的起源、发展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儒家的"仁爱"观与"敬"分不开,其极至状态为"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相似文献   

13.
自牧(十)     
汪维藩 《天风》2009,(4):56-57
宗教社会学奠基人韦伯(Max Weber1864-1920),于1904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称《新教伦理》,新教即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译者彭强、黄晓亲认为: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基督徒中间,对与性、家庭生活和医学伦理问题相联系的个体道德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为在今天的基督徒中间存在着两种伦理理论决定着他们的观点,第一种道德判断是"道义论",另一种道德判断叫做"后果主义".  相似文献   

15.
许丽珠 《天风》2012,(8):36-37
基督教发展至今能够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伦理对社会的贡献。从伦理的角度,我们可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从若即若离的纠结状态导向婚媾的阶段,盼望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切磋能够显示教会的"真我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基督教的信念符合中国大众文化,以及面向中国大众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06,(8):62-62
田薇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基督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世间生活和人类行为自身,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自律而不是神律,不是从神圣命令推出道德,而是从自我命令推出道德,道德是人的自律之域。文章从基督教伦理的上帝信仰、人性论预设、救赎观念、爱的规范、终末盼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基督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相似文献   

17.
林滨 《现代哲学》2011,(3):105-111
时间先构与逻辑先构是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不同建构方法,其形成既深受中西两大文明不同路径所预制,又承继中西文化不同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两种建构方法的比较是我们了解中西伦理何以不同的重要路径:体现儒家与基督教伦理原则的建立是实存为先还是价值为重的不同;构成了儒家与基督教伦理对伦理学中心问题两个不同向度的思考与发展;决定着儒家与基督教伦理人之本与神之本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俊 《天风》2005,(2):27-30
引言 所有伦理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或规则,就不能称作伦理"。基督教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尽管差异颇多,但却有一些无法割断的必然联系,正如汉斯·昆提到的:"全球伦理离不开宗教,而与基督教有特殊联系。"如果说社会伦理对社会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基督教伦理在不同历史处境中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被忽视,不能被抹煞,应该给予充分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用新教开创者的神学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基督教精神建立的商业伦理原则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影响中国当代经济文化的因素中找取可能性应用,以梳理神学伦理学的道德原则,填补现当代经济交往的缺失。神学层面重申新教早期传统的商业伦理精神,兼用实际经济理论和具体成功案例来阐述新教经济伦理在中国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使自由竞争的市场与国家适度干预相结合,以促进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提高效率,同时保证社会公平,矫正市场自由放任竞争带来的弊病,不致贫富差距过大.它是二战后德国各种政治力量、学派及思想相互妥协、达成平衡的产物,内涵着寻求多种价值平衡的经济秩序伦理.这种作为体制伦理的经济秩序伦理,深受基督教伦理的影响,以基督教对人的认识与人的尊严为基础,遵循保证人的自由、独特性及社会秩序的三原则,即人格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团结原则,突出自由与责任、竞争与社会公平这两对价值,并在新的国内与国际情势下,又增加了可持续性原则和公众幸福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