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无神论宣传教育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矛盾",这是目前党内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认识,反映了有些人思想上的顾虑和模糊。他们主要是觉得难以把握无神论宣传教育与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分寸",担心刺激"宗教感情",妨碍与宗教界的关系;而且,"落实宗教政策"的要求向来比较明确,相对属于"硬性"指标,"无神论宣传教育"即使在宣传思想战线也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没有"硬度",两相比较,孰轻孰重,很容易影响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取向。其实,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8·19"批  相似文献   

2.
正我跟很多人说,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第一个,我说我失去了一个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在我8岁那年,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我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的大学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武汉大学,第三志愿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一个同事问我妈:"孩子考哪儿了?"答曰:"北京广播学院。"同事略微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刚一开始,我很幸福,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硕果。我在国  相似文献   

3.
胡玉明 《天风》2020,(1):27-28
担任《天风》通讯员后,通过总结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参加的数次培训,改变了我对新闻报道的看法,彻底颠覆了我的旧观念。之前,我对媒体报道的认识是不够的。一方面,在基层的时候,感觉"中国基督教网"高不可攀,总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并不怎么关注;另一方面,觉得"右手做的不能叫左手知道",觉得事没做多少就宣传报道有些太张扬,因此并不重视新闻报道这件事。  相似文献   

4.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1)
<正>"任性"这个词近期在教会青年团契、在神学院的学生口里,时有听到。乍听之下,我还不以为然,但它经常出现,使我怀疑:为什么弟兄姊妹开口"任性",闭口"任性"?特别是当他们口里在说"任性"一词时,我发现他们用在句子里,不符合语法要求,就更觉得别扭。为此,我上网求助"百度",才发现"任性"一词已悄然成为2014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弄明白"有钱就是任性"的来源:2014年4月,一  相似文献   

6.
正盖帘儿,是一种厨房用具。在北方,用高粱秆上抽穗儿的那一截缝制而成。盖帘儿,有叫"双箅儿",有叫"簰簰",也有叫"盖顶"的。我觉得"盖帘儿"这名儿好:盖,言其功用——盖锅,盖瓮,盖盔儿,盖盆儿,轻巧,又灵便;帘儿,言其形状——不论圆的还是方的,结构都如"帘儿"一般均匀精美,还比帘子多了紧致和硬挺。在告别了灶灰柴烟、蒲团风箱的现代厨房里,盖帘儿,算是  相似文献   

7.
闵家胤 《世界哲学》2013,(1):140-141
在哲学的全部术语中,除"哲学"本身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术语.最近因为研究和写作的需要,笔者对这两个术语做了重新审视,结果发现它们的汉译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似乎有提出来重新思考的必要. 当然,中国哲学界采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称谓已经100多年了,早就用惯了,似乎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概观西文原文,"唯物主义"英文为"materialism",法文为"matérialisme",德文为"materialismus",西班牙文为"materialismo",其余也都是这样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0,(4)
<正>一提起教会的标志,大家马上会想到"十字架",是的,每个信的人都知道"十字架"是教会的标志。但是,除此之外,可能少有人知道两千年来教会传统的图标有很多,有些即使看见后只觉得与基督教有关,却不知其真正的意思。为  相似文献   

9.
治「丧」     
计文 《天风》2017,(8):1-1
请读者别误会这题目,这里要治的"丧",指的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丧文化".也许你会问:"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那么,请你留意微信或网络上类似这样的段子: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那你误会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请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现在银行卡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去保护个位数的存款,心累.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以前对自己说"加油,你是最棒的",现在说"加油,你是最胖的"!  相似文献   

10.
[关注缘由]当一个社会处于或经历着急剧激烈的变革和转变时,时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与常情常理不合,甚至离经叛道的怪象和乱象.当下社会,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纠结的内心和迷失方向的选择: 人们对一些事口诛笔伐、深恶痛绝,却同时又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如讥讽一夜暴富,但私下里又喜欢买彩票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看不起"富二代",但结婚时又想着"傍大款";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找关系;痛恨潜规则,可又希望从中获利;大骂炒房团,却也想倒卖房产致富;不想将婚姻作为筹码,却又要求有房有车无贷;痛恨收礼的,却盼着别人收下自己的礼;鄙视"拼爹",却又恨爹不成"刚"……  相似文献   

11.
一种好心态     
正斯诺克达人奥沙利文告诉记者:"我做的每件事都像是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证明什么,这是一种好的心态。"诗人赵楚《在成都——给柏桦》一诗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是如何扮演好德高望重/是如何悄悄享受成熟而不害羞。"翻来覆去地向人证明自己,实在是很辛苦的事。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自略微懂事开始,就不停地证明"我行""我比你行",直到老了,有人激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还要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2.
正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一杯温水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想让人觉得凉呢?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发生了变化,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一句"好大一棵树",身边的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  相似文献   

13.
正人文素养,这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场关于人文精神是否失落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了要增加"人文",但是怎么增加呢?鲁迅、老舍、金庸他们都是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他们的人文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他们为什么就可以成为大师呢?热爱吃喝拉撒睡第一个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就是"热爱生活"。这是我在研究、阅读许多大师后得出的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饭店吃饭,大家喜欢点一道"宫保鸡丁"。可拿过来菜单时,却会发现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吃饭的人也许会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变成爆炒的?"如果了解了"宫保鸡丁"的来历,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误解:"宫爆鸡丁"原本是由"宫保鸡丁"演变而来。"鸡丁"前面之所以加个"宫保",是因为发明人的缘故。这一道菜的发明者丁宝桢,是清朝一位很知名的官员,他是咸丰三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一"。譬如"吾道一以贯之",能见出这个人的坚决,多么鲜明,又多么忠诚;又如"天下定于一",所以叫"定一"的人特别多,如陆定一、符定一等。有了"一",就有了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我觉得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其实都是人生现象,它们反映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道理。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我在北戴河看到的一个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主事者将4种不同颜色的球,红、黄、蓝、白每样5个,总共20个,全部放进箱子里,参与者从里面任意摸出10个球。  相似文献   

16.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茶禅一味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知堂老人的禅悟,得之于茶,这片刻与茶共度的时光,比  相似文献   

18.
自发的类与自觉的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几年,关于人类社会由群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再走向类本位的思想在哲学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于这一思想,我基本赞同.但我觉得,在人类社会的起点上似乎应向前再推一步,即人类社会是由类本位走向群本位走向个体本位再向类本位"复归"……这里,前后有两个"类",前一个是自发的类,后一个则是自觉的类,后者比前者发展层次更高.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1)
<正>"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若问2014年哪一首歌最"火",那一定是这首"神曲"《小苹果》了!也许因歌词直白、节奏明快、情感炽烈,这首歌一时间唱遍大江南北,满街滚的似乎都是"小苹果"。"摘下星星送给你,拽下月亮送给你……从不觉得你讨厌,有你每天都新鲜……"听!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忠贞不渝,把爱情唱得如此淋漓尽致!不过,听着听着,就发现太多的流行歌似乎总是拿"吃的"作比喻。从前几年的《老鼠爱大  相似文献   

20.
黄幸平 《天风》2012,(4):59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一本"小书",一本"大师"写的"小书"。之所以说是"小书",意思是这本书不厚,篇幅不长,不需花太长时间就能读完。书名,《做个真门徒》;作者,神学大师斯托得。哲学家罗素有本书,书名叫《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很多人受其影响就以为所有宗教都是虚假有害的。若干年后,斯托得以"我为什么是基督徒"为题讲了几场道。后来他将讲道内容编写成书,就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