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峰 《天风》2012,(2):46-47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2.
安信义 《天风》2010,(9):6-8
怎样构建和谐生活?请你看看神的仆人但以理。和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可以说,自我和谐、内心和谐是内因、是主因,而外部的环境、风气仅是外因、辅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而但以理正是先从自我做起的。先知但以理和其三个朋友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往巴比伦时(公元前605年)正值青年,在被掳之地,经历了巴比伦、玛代、波斯王朝,虽身为俘虏,仍坚守信仰,并在上帝的保守中充分发挥神所赐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张远来 《天风》2006,(4):36-37
但以理书第5章记载了一件奇妙的历史事件,事件的主人公是伯沙撒,伯沙撒是当时巴比伦大帝国的执政国王。伯沙撒不像尼布甲尼撒那样励精图治,相反他继承了尼布甲尼撒的所有缺点,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暴虐成性。主前539年玛代波斯人围攻巴比伦已经多年,伯沙撒和一班朝中重臣自以为巴比伦城池固若金汤,城中粮食丰富,从没把敌人放在眼里,因此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539年伯沙撒宴请群臣,和一群妻妾妃嫔放纵淫乐,一连数月,赴宴者达1千多朝廷大臣。圣经记载有一天伯  相似文献   

4.
希伯来圣经经卷《但以理书》以巴比伦宫廷中的犹太人但以理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其他犹太人在异邦宫廷中经受异族统治者的考验,并最终克服重重困境、得到高升的故事。经卷中的主要人物但以理和他的友人,以及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异象中出现的神与其他属灵人物等,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本文从圣经文学研究视角,对经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归类研究,并分析出作者塑造人物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经文所蕴含的神学、历史、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经文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任军海 《天风》2012,(8):18-19
一、最早的"神学院"——撒母耳创立"你到了城的时候,必遇见一班先知……"(撒上10:5)"有人告诉扫罗说,大卫在拉玛的拿约。扫罗打发人去捉拿大卫。去的人见有一班先知都受感说话,撒母耳站在其中监管他们。"(参撒上19:19-20)这些经文告诉我们,撒母耳创办了先知学校并成为校长。"撒母耳为什么要创办学校,是因为他看见这个危机时代非常需要助手,他自己分身乏术,所以需要助手。经过良好的训练,这些人可以使果效倍增,  相似文献   

6.
张娃 《天风》2004,(12):i008-i008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参路10:25-37),耶稣称赞了救死扶伤的撒玛利亚人,看他行得好,并要我们都“去照样行”。我曾猜想,如果那天这个撒玛利亚人在路上遇到的不是受伤之后的行人,而是这个行人正在路上遭受强盗的抢劫与殴打,他还会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吗?耶稣对他的肯定告诉我们,他同样会的,要不然他就不是耶稣所说的“好撒玛利亚人”了。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6,(6):40-41
某日灵修,我读到《帖撒罗尼迦前书》里的一段话:“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帖前2:17-20)读后,我被使徒保罗这一段充满真情的文字深深地打动。  相似文献   

8.
罗跃军 《世界哲学》2006,12(4):92-9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人的造成》,指出他如何从圣经的角度理性地透视人与人的本质。通常,那些不熟悉基督教思想史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基督教在有神论的背景下,一般会把人的问题置于上帝存在之下,而忽视对人进行科学的、整体的研究和探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尼撒的格列高利在基督教的背景下从灵魂与身体相结合的角度对人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全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来自本地一个天主教非政府组织的罗撒·玛利亚(Rose Mary)、多默(Thomas)及梭梭(SowSoe),以及“平安基金会”的南山(NanShan),合办8月21至31日举行的10天工作坊。基金会是一个驻密支那的非政府组织,负责训练人们如何防止冲突,建立和平。工作坊的重点是通报建立信任、沟通、协商及调解来处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修复城墙     
王下24章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包围了耶路撒冷,犹大王约雅斤被捕到巴比伦去。他叔叔西底家被立代替他为王,这是神给以色列人留下的一个悔改机会。但西底家又行耶和华  相似文献   

11.
一部系统研究宋明心学的力作———简评刘宗贤著《陆王心学研究》吴光宋明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学的主流,而不是她的全部。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性即理”派(简称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即理”派(简称陆王心学)则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其他还...  相似文献   

12.
彝族先民在生存斗争中构筑了人神共处的信仰世界 ,其宗教信仰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本文考察了《普兹楠兹》反映的云南撒尼支系彝人的原始信仰 ,分析了其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征 ,讨论了古代撒尼人对神灵依赖与超脱的矛盾情结。  相似文献   

1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晚期NSCLC的治疗主要是姑息性治疗和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但上述治疗手段近几年已逐渐进入平台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的出现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化疗相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特别是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获益更加明显。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高选择性EGFR—TKIs抑制剂,属1.1类新药。其Ⅲ期注册性研究(ICOGEN)结果表明对于既往接受过化疗失败的患者,埃克替尼疗效与吉非替尼相似,且安全性更优。基于该研究,2011年6月CFDA批准埃克替尼用于既往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将探讨埃克替尼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其未来研发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远来 《天风》2017,(2):46-47
因为爱,我们常常不懂得拒绝八、替代性地拒绝,给对方建议有时虽然我们应该拒绝对方的要求,但某种情况下,也不妨给对方一条更加可行的建议。当上帝废弃了扫罗而要求撒母耳去伯利恒膏立耶西的一个儿子的时候,撒母耳告知上帝,如此,扫罗必定会杀自己。上帝则告知撒母耳,  相似文献   

15.
一、对立统一规律能归结为“A是A又不是A”吗?黑格尔提出思辨逻辑的确是对传统逻辑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一种否定。他把形式逻辑混同于形而上学但没有加以全盘否定。他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第一,是否一切辩证矛盾(对立统一)都是逻辑矛盾(一命题及其否定的合取)?例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统一,能归结为逻辑矛盾吗?第二,是否一切逻辑矛盾都是辩证矛盾?例如,设想写一部书,其中每一句话都是黑格尔《大逻辑})或树。逻辑》中的话的逻辑否定;反之亦然。黑格尔的著作与这本想像中的著作都是片面的,只有这两部著作合在一…  相似文献   

16.
选择ASAⅠ或Ⅱ级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等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S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R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术后12h内的不良反应。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均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但前者术后短期内镇痛、镇静效果优于后者;PR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PS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使命决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所谓知“道”),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所谓成“道”),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谓行“道”)。因此,知“道”、成“道”、行“道”,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哲学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和处理好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郭店楚墓竹简》儒家诸篇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和把握,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的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  相似文献   

18.
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 :“意见”和“理义”。他认为 ,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 ,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 ,如朱熹等人 ,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 ,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 ,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 ,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莫大的危害。因此 ,他认为 ,正确分别理义和意见 ,分析意见得以形成的原因 ,不仅对于获取理义、辨别理义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批判程朱“以理吓人”、“以理害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那么 ,什么是“理义” ,什么是“意见”呢 ?戴震说 :“心之所同然 ,始谓之理 ,谓之义 :则未…  相似文献   

19.
李世峥 《天风》2015,(4):44-45
《撒母耳记上》16章记载,先知撒母耳奉上帝之命前往伯利恒,要在耶西的"众子"中寻找上帝所"预定"的将要取代扫罗的以色列王。到达目的地后,撒母耳首先看到耶西的长子以利押,便以为他就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此时,上帝严肃地告诉撒母耳:"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代表的汉学家提出了“以礼代理”说,即主张用礼学代替理学。他们认为,儒学的中心是“礼”而不是“理”,脱离了“礼”而言“理”,只能导致师心自用以及对人的具体情感的漠视。这一学说是清初顾炎武所倡导的学术方向的继续,它把人们的目光由内在精神变革转向对外在制度的关注;同时,这一学说明确反对以抽象化的“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理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