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上,主导性的规范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即"人是什么"或人"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处于规范伦理学的中心地位.同时,"是什么"包括了"做什么"的问题.对于行为,义务论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功利论强调了后果的重要性,德性论则强调对人的判断的重要性.同时,德性伦理学的重点在于对德性的研究,德性指的是人的内在品性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3.
温克勤,男,1936年9月生,天津市人。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师院(现为首都师大)政教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学习通讯》杂志社、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所工作。1996年11月退休。退休前曾任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常务副主编、主编。社会兼职主要有天津市社联常委、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等。著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著)、《伦理百科辞典》(合著)、《伦理学简编》(主编)、《中国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所著《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论文获中宣部199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1991年获天津市"八五"立功奖,1992年十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4.
1 医学伦理学 (medicalethics)对医学伦理学的界定直接与对生命伦理学的界定有关 ,即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是谁包括谁亦或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 ?WarrenReich在 1971年准备编写《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时 ,开始时用的《医学伦理学百科全书》名称 ,可见 ,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DanielCallahan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二版中的生命伦理学条目中 ,把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比 ,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古老的学科 ,代表很窄的范围 ,只强调医生的道德义务和医患关系 ,虽然在现今…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伦理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暨第七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部理论版、《道德与文明》等学术报刊的主编或编辑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6.
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史,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的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的意义经过"知性"的"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的生命本质,从而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的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的"实存"作为神或自然的"自由"存在的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的存在样态的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的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一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的原创性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有两个伦理学概念,第一个同"物理学"(探究"自然的因果性")相区别,把"自由的因果性"或"自由法则"(Freiheitsgesetze)置于思想的中心,第二个同"法权学"(源自罗马法的ius)相区别,"不为行动立法(那是ius的事),而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因而是"德性论"的伦理学(ethica)。后人往往遗忘康德第一个伦理学概念,而仅仅依据与法权学相对的第二个伦理学概念言说康德,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指出,这个误解源于黑格尔,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但黑格尔对康德的指控自相矛盾,无视康德文本。许多英美的现代阐释者延续这一误解,试图把"法权论"从康德伦理学中分离出去,本文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驳,阐释了这两个伦理学概念如何是统一的、一致的,必须把康德伦理学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伦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而经济伦理学在伦理学这一显学中又可堪称为“显学中的显学”。大量经济伦理学会议的召开、实践活动的推进以及大量经济伦理学学术作、论的问世在伦理学界和学术界刮起了一阵阵经济伦理学的旋风,以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熟悉经济伦理学的研究状况就很难对整个伦理学的研究状况作出正确的评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6月24日~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协办的"第十一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香港和内地高校的生命伦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进行了6场19个学术报告。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伦理学研究会于2月15日召开了学习胡乔木同志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市委党校、市社科所等单位的伦理学工作者约30人参加了座谈。北京市委宣传部长、市社联副主任徐惟诚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发了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英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问题。西方德性伦理学首先是在英美伦理学界实现"复兴"的,其实质是要求道德生活更具体化、更人情化,更重视个人德性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概括为"行为分析中的德性伦理学"。但是,鉴于现代化的尚未完全实现,对于发展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学"更为重要的则是麦金太尔的"现代性批判中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李明辉 《哲学研究》2012,(10):111-117,129
<正>近年来英语世界出现了一股藉西方的"德行伦理学"(Virtue Ethics)①诠释儒家伦理学之风潮,例如万百安的《早期中国哲学中的德行伦理学与结果论》(见Van Norden)、余纪元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见Yu;另见余纪元,2009年),以及沈美华的《藉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来重探道德》(见Sim)。最近,"德行伦理学"的提倡者之一斯洛特(M.Slote)也涉入了此项主题。2008年10月他在台湾政治大学"人文价值讲座"针对"德行伦理学"所发表的系列演讲,便属于这类尝试。不过,他所主张的并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德行伦理学",而是所谓的"情感主义的德行伦理学"(sentimentalist virtue ethics),其主要代表是休谟。  相似文献   

14.
廖申白教授的《伦理学概论》(后文简称《概论》)于2009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廖申白教授经年累月厚积薄发的力作,可以说是他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中渗透着他近六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0月16-17日,"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享有"东方最美校园"美誉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面向实践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杨豹 《道德与文明》2011,(4):160-160
最近,龚群教授著的《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出版了。此书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古典“幸福论伦理学”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张力,这在斯多亚伦理学当中表现得 尤为典型。斯多亚德性幸福论伦理学被视为在古代捍卫道德的至高地位的主要旗手。但 它究竟是某种道德中立的幸福论还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学,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斯多亚伦理学所推崇的“德性”的真实内涵是主体的自足强大意义上的幸福,这在关注对象 、情感的地位、道德义务的排序等几个方面 都与以人际道德为核心的伦理学不一致。思想史上可以看到各种在二者之间寻求一致性的努 力,然而更多的调适工作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2008年4月13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20名专家学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就应用伦理学研究和教学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交流和讨论.讨论主要围绕卢风和肖巍主编的<应用伦理学概论>(2008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论>)的内容和结构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山西医科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拟于2018年5月16日~18日在山西省晋中市万豪大酒店举办第十二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16日报到)。研讨会由《医学与哲学》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协办。会议学术委员会由罗秉祥、陈强立、赵明杰、王明旭、范瑞平、张颖、王洪奇和邓蕊组成。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