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不同情境下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的中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儒德  陈琦 《心理学报》2000,32(2):197-202
探讨在两种学习目标(大致浏览与全面掌握)与两种时间压力(无时间限制提示与有时间限制提示)的情境下,60名被试的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对两种学习结果(选择题测验与作文)的中介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无论学习目标高低或时间压力大小,被试的选择题测验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作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的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存在显著差异;被试的部分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具有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调节学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以55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了学业控制感在自我调节学习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以及人际关系的调节模型。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级后,自我调节学习能有效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控制感在自我调节学习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人际关系在自我调节学习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低自我调节学习个体,高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显著高于低人际关系,而对于高自我调节学习个体而言,高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儿童阅读理解监察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错误检测形式,从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中共随机选择270名被试,初步探讨了中国儿童阅读理解监察能力的发展状况。实验发现,阅读理解监察能力随年级升高明显增强,但其发展速率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理解监察过程也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实验还证实了理解水平与理解监察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教育在提高理解监察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平  李凤英  姜媛 《心理科学》2006,29(3):541-545
本文采用学业自我调节问卷,探讨了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的外部调节、摄入性调节、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调节类型对学习成绩有影响;不同年级、不同调节水平对数学成绩有显著影响,在语文成绩上未达显著;最后,本文对于该方向的未来研究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有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优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的JOL判断等级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在自定步骤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困难儿童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决定其学习时间的分配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分配策略的有效性不高;(3)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水平和学习时间分配策略从小三到小五在缓慢提高;(4)学习困难儿童的JOL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儒德  陈琦 《心理科学》2000,23(6):655-658
探讨两种学习任务要求与两种时间压力是如何通过57名被试的临场情境评估状况而影响其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的。结果表明,无论学习任务难易还是时间大小,被试的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临场情境评估状况中的临场动机控制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临场主观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压力对实际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以被试的临场主观目标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7.
刘希平  方格 《心理学报》2006,38(6):859-867
研究包含3个实验,分别探查了儿童在“速度定向”、 “准确性定向” 以及“速度和准确性定向”3种任务定向下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3个实验均采用3×3混合设计,选择小学2年级、小学4年级、小学6年级学生各24人为被试,提供难度不同的3种材料,考查在限定的时间内儿童在3种材料间进行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结果:(1)在三种任务定向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不同的任务定向要求对不同年级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不同。(3)在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策略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使用策略;第二个阶段,使用策略但效果不稳定;第三个阶段,使用策略且有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雅明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7,39(2):249-256
采用2×3×2的混合设计,在自定步调和对项目逐项评定的学习条件下,对小学四~六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时间分配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学习材料难度的有效区分上,学习不良儿童与对照组儿童间无差异,不论学习不良组还是对照组,四年级儿童均不能对实验中配对学习材料难度性质做出明确区分,五、六年级儿童能够很好的区分学习材料难度;在学习判断水平上,五、六年级学习不良儿童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四年级两组之间无差异;从对不同难度学习材料的时间分配来看,四年级学习不良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分配在不同难度材料上的学习时间均无显著差别。五、六年级对照组儿童能够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难度分配不同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时间分配与难度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五、六年级学习不良儿童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难度分配不同的学习时间,但这种时间分配与难度判断之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提示他们尚不能在有效元记忆监测基础上对不同难度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9.
产生效应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记忆成绩。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和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2(学习次数:1次,3次)×5(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初二,大学)的混合设计,探讨中文词汇产生效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大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五年级、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的;(2)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朗读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默读的;(3)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3次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1次的;(4)阅读方式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朗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的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但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学生的和大学生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朗读的记忆成绩在小学五年级趋于成熟;在默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学生的均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与大学生的无显著差异,表明默读的记忆成绩在初二年级趋于成熟。初一学生的产生效应大小与大学生的无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产生效应的特异观。  相似文献   

10.
以71名五年级汉语儿童为被试,让他们在阅读一篇英文材料的过程中对目标词的含义进行推测,并对单词的语境线索强度、个体的推理能力、工作记忆和词汇水平进行测查,从而对汉语儿童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习得英文生词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五年级汉语儿童能够在英文阅读中习得生词的含义,学习的可能性达到30%;语境线索强度和被试的词汇水平可影响儿童在阅读语境中学习英语生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先前建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学习绩效的3个因素结构模型基础上,采用路径建模技术,建立了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一学一学习绩效关系模型。基于对该路径模型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多媒体教学中影响因素的主导作用是沿着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信息流而展开的;(2)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加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影响为其次的因素是教师的授课技术;(3)课件的良好界面信息设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重要作用;(4)诸如授课速度过快、信息量过大等多媒体教学中的易现问题会增加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而降低学习效果;(5)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注意学生学习风格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或学习。  相似文献   

12.
贾宁  张欣 《应用心理学》2013,(3):212-219
将反馈干预作为外部线索引入元记忆研究,采用重复学习任务,在第一轮次学习-测验之后插入反馈干预,用两个实验分别考查任务反馈和能力反馈两种形式下的反馈效价对第二轮次即时学习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进行自我监测;②在任务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导致反馈干预对元认知监测和认知过程没有影响;③在能力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的冲突消失,结果消极反馈影响了元认知监测.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在不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的情况下,反馈干预才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此外,在有反馈干预的情况下,两个实验中都出现了显著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相似文献   

13.
运用《初中生学业错误实然观问卷》和《初中生学业错误应然观问卷》调查了453名初中生的学业错误观,结果表明:(1)初中生学业错误的实然观与应然观均表现出显著的年级特征和性别差异;(2)初中生学业错误的应然观对实然观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学习力问卷,对324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明高中生学习力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结果发现:(1)高中生的学习力可以4个维度表征,即:学习方法运用力、学习态度调控力、学习自控力和提问互惠力。(2)高中生的学习力与学业成绩关联显著,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力测评得分;在学习力的4个维度上,成绩较差同学的学习力测评得分显著低于优秀与中等同学。(3)高二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控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女生的提问互惠力测评分显著高于男生。(4)成绩优秀的高二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成绩优秀和中等的高二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控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元认知训练的动机增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玲  郭德俊  方平 《心理科学》2005,28(4):881-884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干预动机变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我们认为,认知干预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对47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数学元认知训练。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元认知训练中,被试的动机和元认知都有一定改善;路径分析进一步表明,元认知的改善导致了动机的改善。这一结论为动机激发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且使我们对于元认知与动机的关系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武汉市283名初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掌握目标与深加工、元认知策略以及浅表策略三者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浅表加工策略相关的显著性水平略低,成绩接近目标与三种学习策略都在呈非常显著相关,而成绩回避目标只与浅表策略显著相关;(2)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助于学业成绩,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取得良好成绩;(3)与初一年级相比,高二年级中成绩接近目标和掌握目标显著下降,采取深加工和元认知策略的水平也下降;初一和高二年级中,男生比女生更多采取掌握目标和元认知策略;(4)多元目标比单一目标的学生更多地使用深加工和元认知策略,但多元目标者并不必然比单一目标者成绩好。  相似文献   

17.
48名 1 3岁中学生被分为高低两种学习能力 ,每种被试又被分成两组分别学习配有两种插图 (多媒体静态插图和多媒体互动插图 )的一篇生物说明文 ,结果表明 :( 1 )在重在考查插图加工水平的图片测验上 ,学习能力和插图类型主效应均显著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 2 )在重在考查文图整合加工水平的文字测验上 ,学习能力和插图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即只有当学习能力高时 ,两种插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3 )在被试的填图过程中 ,被试的尝试次数与其插图加工时间及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说明 ,多媒体互动插图可促进所有被试对插图的加工 ,但只能促进学习能力高者对图文的整合加工 ,而且多媒体互动插图对学习的促进效果与被试加工插图时的实际加工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imultaneous prompting procedure in teaching paragraph composition to 4, 5th grade students identified with emotional behavioral disorder (EBD) an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The instructor taught students how to construct and proofread a 5-sentence paragraph using the simultaneous prompting procedure with embedded non-targete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writing process. A multiple probe design across participants assesse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students learned to compose a paragraph, acquired the non-targeted information, maintained the skills up to 6 weeks later, and generalized the skills to other writing tasks.  相似文献   

19.
内隐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的发展变化是内隐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研究采用序列反应时范式通过操纵学习进程(实验一)和学习与测验间的时间间隔(实验二)来考察内隐序列学习进程中习得知识的发展与遗忘特征,结果发现,(1)内隐序列学习中习得的无意识知识多于意识知识;(2)随着学习的推进,意识知识逐渐增加,而无意识知识则呈减弱趋势,证实了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3)习得的无意识知识具有抗遗忘性,而意识知识在间隔8小时之后才开始出现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