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靖室作为早期道教徒们的宗活动之所,从其建造的场所来看,由早期的民家之靖到名山大泽,道徒们开始逐步重视自身的修炼。这种观念的转变也使靖室承担角色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祀神场所发展成了道士修炼之。在这种观念的转变中可以窥见道教在早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游杭州灵隐寺时,我对同行的朋友说:灵隐寺周围既没有奇峰怪石的绮丽景色,也没有名山大川的绝美风光,可是在那块济公活佛修炼过的清静之地,能够感受到气象万千的人文风景——众多的游客如潮水一样汹涌起伏。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道教文化杨立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唐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明皇室长期...  相似文献   

4.
“葱郁龙宫入望深,万年奇胜足登临。寒流九曲环山响,古树千年露殿阴。”这是宋代朱熹对武夷山及其宏伟道教建筑群的真实描绘。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其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传说被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彭铿率子彭武、彭夷到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遂以两子之名“武夷”名山。又据《武夷山志》,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玉帝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修炼功成德备,位列仙班之前,均要会聚武夷山中,经一番考核之后,脱胎换骨再进入仙班。有文字称,秦皇二年,太元圣母与武夷君,…  相似文献   

5.
平凉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是甘肃道教第一名山。这在道教还未形成以前,平凉崆峒山就有道家神仙隐居修炼,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上自帝王,下至民间,都知道这座名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皇、汉武都曾到过这里。在《庄子》一书中记有,据说,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很有道行,便竭诚去问“至道之精”和“治身之道”。广成子答复说:“至道之精,渺渺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尝衰”。广成子的回答,正是道祖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和“形神相守,长久之道”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地处四川新津县境内的老君山属于早期道教的圣地,而且至今仍是颇有名气的道教名山。从清末到民国,山上的道观与一个被通称为"刘门"或"刘门教"的团体密切相关。刘门源于儒家学者刘沅(1768—1856)的思想体系与修炼方法,后逐渐发展为带有宗教色彩、提倡教育并开展慈善活动的民间团体。在刘门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子曾隐居此山的古老传说便成为老君山在宗教地理中享有崇高地位之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磐 《佛教文化》1994,(1):35-35
我对峨嵋山,一向是似曾相识,心向往却不敢急于成行。原因只有一个:峨嵋是佛山。心中有佛,礼敬形式倒在其次,我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境;修炼未达到一定境界,贸然闯入这座佛教名山,是有点“自惭形秽”的。此番去峨嵋山、原不在计划中。  相似文献   

8.
天桂山地处太行山脉 ,距省城石家庄 80公里。位于东经 113度 31分 ,北纬 38度 4 2分 ,是我国北方著名道教山岳古观型风景名胜区。区内奇峰险峻 ,怪石林立 ,洞泉遍布 ,林木繁茂 ,云环雾绕 ,素有“北方桂林”之称。碑碣夹道 ,亭阁曲廊 ,绿树掩映 ,古有“北武当”之名 ,为道教清修之福地。历代吸引了不少修真践行之士 ,英雄豪杰之辈均来此修炼大道。明朝末年 ,崇祯皇帝出巨资派心腹侍从林清德在天桂山大兴土木 ,修建帝王行宫。殿宇雕梁画栋 ,飞檐翘角 ,红墙碧瓦 ,富丽堂皇 ,成为北方道教名山 ,是当时少有之景观。明亡 ,林清德 ,出家为道 ,开辟…  相似文献   

9.
俞琰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邵雍《先天图》,来阐发其丹道易学核心理论——"身中之易"的思想。其将《易》中"太极"演化之道引入人体丹道修炼中,提出丹道修炼亦有此道,赋予了"太极"新的内涵,认为丹道"太极"生化演绎之进程即人体丹道修炼之进程。  相似文献   

10.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11.
我对峨嵋山,一向是似曾相识,心向往却不敢急于成行。原因只有一个:峨嵋是佛山。心中有佛,礼敬形式倒在其次,我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境;修炼未达到一定境界,贸然闯入这座佛教名山,是有点“自惭形秽”的。此番去峨嵋山、原不在计划中,只因在重庆买去长江三峡的船  相似文献   

12.
伍守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内丹家.伍氏三关修炼论是其丹法的核心内容.伍氏对三关修炼功法次第以及化暴化神之理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发前人未发之秘.伍氏三关修炼论反映了那个时代道教内丹学的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的修炼阶次思想,为道士提供了一条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可循之径,使得道教修炼理论从朦胧、混沌走向了清晰、明朗。《坐忘论》的修炼阶次思想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修道一样,审美教育也可以将训练过程分为七个既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使人们可以依循这七个阶段逐次展开审美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4.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15.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16.
青城名山,神仙之府;青城道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18.
仙家修炼,古来以外丹烧炼为究竟。唐宋大规模外丹烧炼失败,仙道方法也逐渐从摄取铅汞砂硫之凝化转向身体内部精?神之运化。此后外丹学衰而内丹兴盛,一大批新出的内丹经如雨后春笋,内丹取代外丹成为修炼主流。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道吸取儒佛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性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全真道心性修炼的道德蕴涵;修炼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心性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心性道德修养力图达到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