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滞留寺庙的物理学女博士说,高能物理解决不了生死问题。其实,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生死问题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解决。无神论者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死后没有灵魂存在。也就不惧怕死亡。物理学女博士的困惑并非偶然,而是放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结果。当前,一些大学的宗教学系及其相关的研究所,正在直截了当地为神效劳。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但长期以来,特别在我国,人们对死亡多是闻之骇然,谈之色变,避之惟恐不及。可是古往今来,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有些人对死亡从不同侧面进行歌颂,赋予死亡以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向死而生     
正老天对世间所有人的最大公平是"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的唯一性,复杂在于它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从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反推"向死而生"。我国圣哲孔老先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追问也充满了对于生与死关系向度的哲学考量。将其辩证的逻辑换位"未知死,焉知生"实际上也是"向死而生"的另外  相似文献   

4.
轮回     
人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产生,也不会消灭,而只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我们一个人的灵魂就是最纯的能量,这能量即是你目前的生命中的灵魂,它一定有个来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死后,灵魂又去哪里呢?灵魂是不可能消失的,那会违背宇宙的定理,它只是转换形态而已。因此生与死对灵魂来说是不存在的。死亡与出生那只是身体上的事。灵魂将经历不同的身体与世界,那些经历有时会不断地反复,因此名为轮回。  相似文献   

5.
脑死亡与人死亡江西医学院(330006)刘泉开一、人的死亡生与死,是一对矛盾,两个极端,是人所必经的驿站。人总是先生而后死,人总是要死的。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的义务,这是自然发展规律。新陈代谢,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谁也抗拒不了,回避不了。对于死,人们...  相似文献   

6.
“泰坦尼克号”人的生与死●逸雪由生入死在生者的眼里,死亡是一艘遥遥无期的船,尽管它有朝一日必然会驶来,但是青春的美丽和生活的忙碌总是把死亡隔离得远远的。然而,死亡却总是随心所欲地降临,并不是听凭人的意愿。当你不经意间,在欢乐和幸运的间隙,它悄然而至,...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一种智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那么我们不妨说 :伦理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伦理 ,也可以说是道德 ,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要求所形成的一系列共识 ,是一种“社会整体的契约” (弗兰克纳语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这种共识是以原始的宗教禁忌的形式存在着 ,人们相信 :不遵守这种禁忌将会给群体带来灾祸 ,即会威胁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因而 ,对于不遵守禁忌的社会成员 ,群体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人们为了避免受到惩罚 ,同时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而遵守这些禁忌 ,以求得融入…  相似文献   

8.
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 ,平衡与稳定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而协同与拮抗作用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生态系统各成员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才能保持稳定状态。生物个体的死亡是整个生物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同样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必须经历正常的死亡过程才能保证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这种死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由于大多数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形态上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 ,不少人已将细胞凋亡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同义语。1 细胞生与死的矛盾维护着机体的正常功能细胞凋亡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分化、器官发育和机体稳态的维…  相似文献   

9.
宗教,其核心之处就是生与死的智慧,就是死亡阴影下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大观而又独具灵性的基督教生死智慧做现代诠释。窥视基督教生死智慧的规脚,进而描绘其使人安身立命的神学弧线,无疑是莫尔特曼《来临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终末论》(曾念粤译,香港道风出版社,2002年)一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然而,从死亡学的视角,静心品读这部当代神学大家的宏篇巨著。使人深刻感  相似文献   

10.
尽管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不少人对于“死亡”,仍不免怀有恐怖,生出苦恼。然而佛教对“死”的价值判断,却另外给“死”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意。对于佛教徒来说,涅槃寂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脱生死的精神状态。郭沫若曾作名诗《凤凰涅槃》,赞美的正是那样一种辉煌的境界。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苦,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生是精神依附肉体而生长发育的过程,死则是精神离逝、肉体消灭的过程。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又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不已……也许由于对“死亡”的解释别开蹊径,有如此的信念,所以“死”对于佛教徒来说,不再恐惧、不再严峻、不再沉重、不再灰暗。它是这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片断,是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他们安祥地迎接死神到来。他们从容地等待涅槃寂静……对于活佛的涅槃,藏传佛教除全辕哀悼、举行盛大诵经超度仪式外,还举行诵经祈祷,祈祷大师功德圆满,祈祷他的灵魂早日附着于另一肉体——他的灵童早日转世。这便是“回向”,即虽然功德圆满,却依然重返人间,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再宣佛音。  相似文献   

11.
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端,是生命必经的两个阶段,也是生命最重要的两种状态.生死事大,即便是单纯的谈及生死,也会让人心生敬畏,可以说,生与死就是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12.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禁忌成为人们面对死亡的普遍模式。但这却增添了死亡的神秘性,扩大了人们的死亡恐惧。死亡教育作为认识死亡的合理方式,在帮助人们消减死亡恐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了生死之隔阂。分析了死亡教育在关怀维度、预防维度、价值维度三方面彰显的深层意蕴,并探讨了开展死亡教育的现实基础:死亡的社会问题突出、公众死亡知识的匮乏、个体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应打破对死亡的禁忌,加大对死亡教育的投入,真正诠释对大众的人文关怀,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过将其界定为一种变化从而限定了死亡,并且,那种变化是仅仅关注于现象世界内部的物质性方面的.在这种柏拉图式的模式中,人的持久性的同一性(persisting identi-ty)--不朽的灵魂,由于和真实世界的亲和性从而获得了保证.特定的个人或许会在遭受偶然变故的意义上"死亡",但其本质的"人性"(human nature)则由人的不变的理型而获得担保.并且,这种"人性"与教父们所诠释的超越原则的关系也就成为创造的神明.在"生"独立于"死"而不受死的影响这样一种意义上,这种世界观将生死建立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类比,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暂时和不完美的反映.通过诸如不朽的灵魂以及超越的世界这样一些形上学和超自然的假定,人类经验被固化并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禁忌是人们为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祸,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是一种毫无科学因素在内的心理防范措施。首先,禁忌是一种心造的幻影。它所说的某些话,某些行为或某些人、物招致的惩罚只是人们主观上想象的存在,而不是实际的存在,是精神领域的一种产物。其次,禁忌是不讲道理的。这就是说,某种语言、行为、或接触某种人、物与人们认为要降临的恶果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这种幻想支配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管不具有科学的意义,但它曾调节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者,触犯禁忌后施行的惩罚是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多种方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性行为本身并不是禁忌,关键是要看它发生的时间、场合和对象,有些民族把性行为看成是危险、不洁的或神圣的事物而加以禁止.性禁忌是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诸多性禁忌,并且他们对于性禁忌的认识也呈现出一个从神秘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各种性禁忌观念虽然产生于迷信思想,但在实践的层面上也起着规范人们性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禁忌是指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可触犯的戒律。禁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从原始社会到传统社会一直是人类生命安全的守护神。然而,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汇聚成的巨大力量使过去建立在畏惧敬畏对象和恇畏对象基础上的禁忌消失殆尽,导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灾难性事件。因此,重建近代以来被否弃的禁忌观念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今天的禁忌对象也无非就是敬畏对象和恇畏对象这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神灵和祖先,后者包括战争、恐怖主义、干预人类自然生长和生活的各种科学研究,以及毒品、性乱、谣言、不讲卫生等。重建禁忌观念,就是要努力促使人们将禁忌内化为自己的底线生存观念,从而在内心深处对触犯禁忌感到羞耻和有罪。当前尤其要注重从小培养人们的畏惧和禁忌意识,强化触犯禁忌的耻感和罪感,营造切忌触犯禁忌的舆论氛围,用法律和道德促进禁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17.
女性、污秽与象征: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经禁忌特指妇女在月经期间受到的各种行为方面的规制。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先民们往往把妇女经期正常的流血现象与污秽、恐惧和死亡的观念联系起来,认为经血会带来极其可怕的后果,进而把所有曾与经血有任何联系的人与物都看成是不洁净的。女性身体成了这种禁忌文化的表征,月经的“不洁”及“污秽”能够危害身体、家庭甚至社会秩序,从而使经期妇女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污染系统。为了消除这种危险,人们往往把经期妇女看作一个特殊身份的群体,其行为方式普遍受到各种禁忌与习俗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艺术创作和观赏中,陷入了由模仿而产生的追求心理、恐惧逃避心理相互作用所营造的矛盾“魔域”.人类对于造物行为的痴迷与信仰所产生的禁忌,在这片矛盾的“魔域”中互相调和与重组,以产生各式各样艺术作品,或者是艺术鉴赏与批评.以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一书来看,这同样也是一种错觉,不论是仿真还是仿真的禁忌,它从某种程度上基于人这种矛盾心理而产生,又带回给人以类似的矛盾的审美感受.但人类的理性告诉我们,不论是希望艺术品成活还是不希望,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错觉在艺术上,正是人类心理映射到艺术上的玩味与有趣之处.  相似文献   

19.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禁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悠长而深重的刻痕,并逐渐演化为人类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宗教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也在对自然界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冲破宗教的樊篱,把文明推向更高的阶段。一、宗教禁忌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的无知,对梦境和死亡现象的不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