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培焰 《思维与智慧》2001,(9):37-37,43
何谓“衍名”?简言之,就是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将对方、他人或自己的名字拿来,加以解释、推衍、想像、发挥,以创造某种积极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技巧。这方面,古今不少名人给我们留下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足资我们玩味、借鉴。 顾况笑谈“居易”《唐摭言》里有个小故事:白居易初次到长安应举,因为没有名声,就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老诗人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顾况见他名“居易”,就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昂贵,居住下来很不容易。”等到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不禁…  相似文献   

2.
侯宝林幽默疗法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77岁高龄时生过一场病,说起这场生死搏斗,他的语调显得轻松幽默:“领导上组织人大代表去医院检查身体。专家们用石英触点在我的胃部上下左右频频移动。别人用两分钟,我却做了十几分钟。那时,我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莫非我的胃……再看体检表,胃的图形下写了个Ca,我问大夫:‘胃Ca代表什么?’大夫顺口说:‘Ca是化学中的钙,你的胃发炎的地方有点钙化了,放心。’我噗哧笑了:‘你们是骗我,说相声的不懂医学,我只听说肺结核有钙化点,从没听说胃里还钙化的!’其实我心里明白,大夫最后只得告诉我:胃癌!后来,大夫征…  相似文献   

3.
1983年第5期的《中国语文》上刊登了李芳杰同志《“畸零人”?》一文,文章认为“‘畸零人’一词的新造值得商榷。”共实,“畸零人”一词并非新造。《红楼梦》第63回中,妙玉给宝玉下了个帖子,因她下着“槛外人”三字,宝玉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于是,邢岫崓给宝玉出主意,说道:“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相似文献   

4.
十院校合编的《逻辑学》在阐述直接证明方法时,引了荀况《劝学篇》中的一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并分析说:“在青和蓝的关系上,必先‘出’而后‘胜’;不先‘出’,就无从谈到‘胜’。在师生、青老年、前后人关系上也同样如此。青年人必须首先虚心踏实地向老师学习,  相似文献   

5.
1987年6月26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武当山武术擂台赛进入高潮”。文中说:“用几套拳路动作打得漂亮的还有青岛选手邱国友。他的老师叫匡常修,是山东崂山道教会长,功夫可是厉害,有‘匡飞腿’、‘铁拳’之称”。今年8月,我们在山东崂山太清宫拜访了匡常修道长。匡道长今年已八十三岁高龄,但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动作敏捷,思想清晰,谈吐也很幽默,完全不像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匡常修道长原籍山东胶县,自幼习武好道,八岁开始学拳,青年时代曾在家乡行医和  相似文献   

6.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幼儿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二岁半至五岁半的儿童理解人称代词‘我’,‘你’,‘他’的指称意义的发展情况。要求被试在不同语言情境下辨别说话者所讲的‘我’,‘你’,‘他’所指的是谁。共有两项实验。实验Ⅰ,被试作为其他三人交谈时的旁观者;实验Ⅱ,被试本人参加三人交谈,并分别担任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结果表明:(1)二岁半到四岁半的幼儿对人称代词指称意义的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岁半和五岁半之间无显著差异;(2)幼儿对三个人称代词的理解水平是‘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3)幼儿在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称意义时,还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参照点。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八年十月,幽默大师卓别林写成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脚本《独裁者》。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所以这名字是他们的‘财产’卓别林派人跟他谈判无结果,又亲自找上门去商谈解决的办法。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字,必须付出二万  相似文献   

9.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原籍太原,后迁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尊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11 岁就被迫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少年白居易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对他后来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路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  相似文献   

11.
‘简洁’、‘洗练’,是吾中华民族关于说话、行文的古训。(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即有‘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之说,(唐)刘知几《史通·叙事》亦认‘文约而事丰’为‘述作之尤美者’。刘知几还举出并改正了‘烦句’、‘烦字’例子各一。(1)《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齐国接待鲁、晋、卫、曹四位秃、眇(一目瞎)、跛(一足瘸)、偻(曲背)使者的一句话:‘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倭者。’刘曰:‘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刘氏原引文‘御’字作‘逆’)(2)《汉书·张苍传》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不是迷信,它是一种科学;偏执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反而是对科学和物顾的迷信。”“‘迷信’是人们对佛教的一种偏见,佛教自身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首先必须破除人们对于佛教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李世峥 《天风》2012,(1):53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这是记载在《路加福音》5章的一个神迹,《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有记载。近日再读这个神迹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地吸引,这个细节就是大  相似文献   

14.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相似文献   

16.
应以善胜恶     
《中国天主教》2000,(3):1-1
有一个经师听见了他们辩论,觉得耶稣对他们回答的好,便上前来,问他说:“一切诫命中,那一条是第一条呢?”耶稣回答说:“第一条是:‘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条是:‘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再没有别的城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那经师对耶稣说:“不错,师傅说的实在对;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的;应以全心、全意。全力爱他,并爱近人如自己,远超过一切全活祭和牺牲。”耶稣见他回答的明智,便对他说:‘你离天主的国不远了。”从此,没有人再敢…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成功焦虑症     
闲来无事,在网上瞎逛,无意间在好友的博客里发现了一段无病呻吟的感慨:“今天班里评奖学金,我依然榜上无名。两年了,已然该习惯了,大学生活让我从一颗‘启明星’变成了‘流星’。可是,我真的不甘心,成功为何离我越来越遥远?”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 若要好,须是了。”跛脚道人的这一番话颇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