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道德退行是指由较高水平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降为较低水平的现象.放弃式、推诿式、对抗式和享乐式等是几种典型的道德退行现象.频繁的道德挫折、道德践行意识缺乏以及道德发展能量的弱化是导致道德退行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化解道德挫折、促进道德践行意识以及为道德发展准备能量来防范道德退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道德判断的分级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air(1996)发现即使没有心理理论的孤独症儿童,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而Kahn(2004)认为没有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完成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理解道德情景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但这是否与任务的要求道德判断能力的程度不同有关呢?研究增加道德情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规律。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有分级现象,第一级是直接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孤独症和正常儿童都能完成该任务,可能是以原始情绪为基础的;第二级道德判断是对简单道德情景进行判断,需要以心理理论为基础,只有正常儿童才能完成;而对行为与意图不一致的复杂道德判断则需要以更加丰富的经历或者经验为基础,但其属于三级道德判断还是二级道德判断的高级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周雁在进入该学校前还是一个衣着朴素,生活俭朴的女孩子,然而自从进入了新的学校,她完全改变了自己原来纯朴风格,变成一个讲求名牌,崇尚吃喝玩乐的学生。她的这些行为令她的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如此快速、深刻地改变了她的行为方式?是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从众现象.从众,就是在群体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破窗现象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由尚未修复的伦理道德溃口 所引发的群体性负面道德模仿与个体性道德自弃现象,它是“破窗效应”在伦理道德生活中 的现象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伦理现象。从表面上看,道 德破窗现 象滥觞于失序环境的强烈暗示和其中道德主体的从众模仿,但事实上,它形成于情境中主体 道德知识的缺乏、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实践判断能力的阙如以及有效监督及惩罚的缺位。 道德破窗现象不仅成因复杂而且危害巨大,它有可能在私利的驱使下使恶行驱逐善行,导致 作恶合理化甚至普遍化,使伦理道德规范失灵,引发道德文明衰退。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 行治理:推进社会教化与加强个体积习并举,减少道德无知和盲从;树立坚定的伦理道德信 仰,以防止主体价值观扭曲与义利迷失;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在复杂境遇中 的实践判断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完善道德监督和赏罚机制,消除“失序”及其带来 的负面暗示,彻底铲除道德破窗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13.
正义的思想起源于原始人报复的渴望和平等的感情。这种思想虽然不同于私有制社会建立在财产私有基础上的正义与非正义。但也完全是当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原始人的平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氏族内部的平等,一是同外部落、氏族之间的平等;任何违反平等的行为则被看成是非正义的。如果这种行为的后果严重,则产生了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应当被看成是完全正义的。氏族内部的平等是维护氏族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表现英 相似文献
14.
勇敢是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成员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形成于各种生产活动和保卫氏族、部落共同利益的斗争中,它是为正义而献身的行为表现之一。 在社会生产力非常低的条件下,驯狩野物正是表现人们勇敢行为的领城。特别是原始人居住的周围,时常出现凶禽猛兽,威胁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命安全。在这样的条件下,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便成为征服这些凶禽猛兽的无畏战士。他们在保证氏族、部落的安全和正常活动中,表现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甚至以命相偿的可贵精神。如为了驯服野马、野牛、野狗不知多少人曾死于非命。现代西 相似文献
15.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是一部佛教文化色彩极为浓厚的作品,它以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象征世间的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是书中人物的真实写照,生死、善恶、恩仇的界限最终都归于消灭,每个人物都在因缘和合中生死流转,全书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气氛。笔者拟对书中所体现出的佛教文化思想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曾有过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是在西北几千万里的地方,有一块国土,叫做“华胥氏之国”。那个国家之远,无论你走路去也好,坐车去也好,坐船去也好,总是到不了的,只有神游而巳。在那个国家里,没有政府,首领,人人自由平等,各行自然。人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和憎恶的情感,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列子·黄帝篇》)。“神话是保存关于过去的回忆的宝库。”(拉法格:《宗教与本质》)华胥氏之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道德赏罚:现象与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道德现象产生时起 ,人类的道德生活就与一定形式的制裁或赏罚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德赏罚是道德功能的重要表现。基于当前人们对道德赏罚这一概念的混乱认识 ,本文陈述了道德生活中赏善罚恶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 ,并在对历史上有关思想分析的基础上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文章给出了道德赏罚的一般定义 ,即道德赏罚是缘于行为主体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好坏的奖赏或惩罚 ,同时初步确定了道德赏罚的主客体、内容、方式和目的。 相似文献
18.
集体观念是人类最初的美德。这种美德是否象某些唯心主义伦理学家讲的那样,是“人的天性”呢?不是的。而是开初在死亡、毁灭的威胁面前,迫使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这一规则的,是在以后才逐步形成了一种习俗观念,占据了原始人的头脑。 首先,原始人的集体观念来源于个人必须依靠集体才能生存的客观必然性。人类刚刚从动物群中脱离出来之后,“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篇》),劳动工具是天然的石块、木棒,十分简陋,劳动技能十分低下,单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抗大自然降临的种种灾难。那时,无论狩猎、捕鱼、采集,都是集体进行的。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集体的力量,原始人才能经常在周围地区 相似文献
19.
互助是氏族成员的天然义务。因为只有通过它才能把每个成员联系起来,同自然界作斗争。共同的经济利益,低劣的生产力水平,培养了单个人、单个劳动部门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 《礼记·礼运篇》中讲道:上古时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氏族是一个互助会作、团结战斗的集体。互助是以平等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就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看,呈现出一种从“崇善”到“泛恶”的趋向;就叙述者的道德追求看,表现为从“理性化的道德说教”到“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就小说人物的道德行为看,既展示了从外在道德规范到内在道德欲求的过程,又体现了从政治取向到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