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理想人格模式之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民 《学海》2001,(2):168-172
1 .理想人格的问题实即做人的问题 ,即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此 ,中国现代佛学巨擘关于如何成佛、如何做人的格言在这里颇有启发意义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佛亦成 ,是名真现实。”学佛的最高目标是成佛 ,而成佛的过程实即做人的过程 ,完满人格的过程。我们一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人 ,而人做得怎样完全在于人格 ,做好人的过程就是完满人格的过程 ,其极致就是人格的完满。这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然也是哲学的主题。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绪论》中说 :“圣人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 ,照中国哲…  相似文献   

2.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孔孟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现实的理想人格,是通过切实的道德实践能成就的高尚人格。君子被孔孟归于现实的理想人格。孔孟所谓君子人格,集中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好人品德,诸如志道、为仁(爱人)、怀德、守义、知耻、诚信等。当代人为了纠正以功利价值为首尚的人生偏差,消解意义危机、存在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君子人格汲取三方面的精神营养:以君子人格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落实在现实人的现实要求上,避免理想人格塑造上的假大空;注重发扬孔孟君子人格所体现的道德为尚、功利为轻的生命精神,重在以道德实践体现人生的根本意义,而不是以功利成就作为人生根本意义的体现;充分认识羞耻意识对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真正树立以不知耻为人之本质上的可耻这一做人必不可缺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5.
孔子人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认识你自己"最为珍贵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遗产。孔子的人学思想是由人、人性和人格三位一体所构成,既解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也解答了人所具有的人性特质,还回答了什么是做人的人格问题,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典型的“圣人”具有导向作用,《管子》塑造圣人品格,当然也是为了给人们确立人生目标。故而,学习圣人也就包括学习养生在内。在《管子·白心》篇中有一个养生的重要命题,叫做“执仪服象,敬迎来者”,这不仅是就如何“成圣”说的,而且对于一般人的生活而言也具有养生的借鉴价值。根据圣人理想人格的修养标准,《管子》不仅将治国与养生结合起来,而且具体探究如何“理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是达到当代精神境界水平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人的人格。进行这种人格的培养,并不是不可能的。《孟子》上就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外历史书上曾记载过许许多多为人们所敬仰的理想人物。但是,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产生以后,理想人格才被赋予全新的科学内容,才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才为理想人格的培养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人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从而提出了种种的人生标准、楷模,这就是他们所经常议论、思考的理想人格论。中国的哲人、智士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于追求、实现理想人格,人生意义,不是追求“灵  相似文献   

10.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12.
信灵 《中国道教》2002,(5):49-50
道教祖师讲道 ,阐教的目的 ,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 ,同登仙界 ,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 ,贵于依教奉行 ,依戒力行 ,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 ,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 ,也可以不信 ,但离不开道的范畴。《道德经》云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 ,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 ,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 ,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天生万物 ,唯人为灵 ,做人必备的条件 ,就是所谓人格。人格的标准 ,儒道释的解释各有不同。儒家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中有着关于理想人格的非常丰富的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明显的特色。对这些思想“五四”运动以来褒贬不一,极端的观点是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我认为根据科学的历史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和评论是比较合适的。下面将这些思想概括为三个问题,即理想人格是什么、理想人格是否可以培养、如何培养理想人格,加以简略的评介。第一,中国古代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古代主张三品说的颇不乏人,三品说的一种形态是性三品说,即主张人性中有善性、恶性与中间性,这在前面已有所介绍;另一种形态是人三品说,即主张人有三等,上等…  相似文献   

14.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哲学视为人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中国古代哲人一个最根本的治学态度,由此也就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注重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如果说先秦法家崇尚的“任其力,不任其德”(《商君书·错法》)的理想人格,仅是在“德力”关系中片面地强调了人格中“力”  相似文献   

16.
道德人格论     
道德人格论唐凯麟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道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1.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道德人格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真正标志。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成才的诚信道德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也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石。目前,高等学校中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这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信用状况有密切关系,但是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作为大学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使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具备较为完善的信用观念、培养起健全的诚信人格,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18.
市场人格不是我们社会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理想人格是责任人格。责任人格是一种主体性人格,在理想与现实、道义与功利、个人与社会等的关系问题上,责任人格具有和谐完美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责任人格,同时也为责任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将“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解决首先寄托在对大众具有精神感召力、能担当感化人生向上、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使命的圣贤人格造成上。他融合儒家和现代生命哲学思想,对儒家式的圣贤人格进行了理论重构,提出这种人格应具有思想力、能明辨是非,有真性情,为求真理而力行,富有创造力、意志力、宽容心。人格的道德追求已由传统的“至善”转换为“生命流畅”。他结合乡村建设实践,探讨了通过圣贤特质的人格范导功能,影响大众人格境界提高的人格培养模式。就现代人仍需要通过现实的模范体现的理想人格境界作为人生范式和价值取向导引来看,粱漱溟的理论和实践是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朝 《管子学刊》2001,(3):23-26
“君子”这一概念,是我国古代学者对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写照。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格,造就完美人格。荀子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特征,以及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