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列主义伦理学在苏联 发展的几个阶段 首先我来谈一下苏联马列主义伦理学的简史。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在苏联出现的比较晚。1957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第一次伦理学会议,标志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承认。1961年,施什金出版了《共产主义道德基础》一书(有中译本——插话),这是苏联的第一部伦理学专著。这个时期伦理学刚刚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帷幕,其突出特点是全面美化社会主义的价值,专门歌颂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的优秀道德成就。大部分伦理学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军人伦理学是专门研究军人道德的职业伦理学。加强军人伦理学的研究,是使我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继续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养军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普及共产主义道德,促进军队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指战员,改造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界的权威报刊《光明日报》(2003年1月28日“理论周刊”版)以“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创刊”为题,报道了《伦理学研究》的创刊情况。文中指出:《伦理学研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1976—1980年期间,马列主义伦理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具体成果。为避免单纯评论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我们将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以便通过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最主要倾向和伦理学发展中的一些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伦理学发展概要倪愫襄(武汉大学哲学系)20世纪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可谓异彩纷呈,学派林立。从经济、科学的进步,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引发的对传统伦理观念、方法到内容的叛逆,导致20世纪上半叶现代西方伦理学的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  相似文献   

6.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反映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呈现出可以纵向探究和横向考察的理论空间。历时态变迁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研究的实践进路体现在伦理学研究的整体裂变、社会适应、理性转变和价值传承上;共时态视野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治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等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范式转向。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是社会生活对道德意识形态建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既反映了俄罗斯社会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同时又在道德层面持续指引和反映着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改造》杂志所撰的"改造"文稿,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他在规范伦理学方向上的思考,也是他在伦理学方面唯一的公开发表。胡塞尔的"改造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将道德、伦理的生活建基于理性之上的要求和主张。理性在这里被当作一种规范性的东西,伦理生活因此也被当作一种经过理性规范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是中国伦理学独立化学科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编著的《伦理教科书》以及撰写的若干文章,初步建构了一个中国伦理学的框架体系,使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文化进化发展到具有独立品性和专门研究问题的伦理学学科发展阶段。刘师培所建构的伦理学框架体系具有融合古今中西伦理思想精义于一体的特点,不仅吸收西方伦理学知识和观念来改造和整合中国原有的伦理思想,而且结合中国近代道德革命和新式学堂教育要求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近现代伦理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向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促成了西方伦理学优秀成果的中国化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希望从认知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道德问题认知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的逻辑之间的一致性。人类认知的逻辑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论的过程,伦理学史由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话语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新德性伦理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在道德认知上从概念伦理学到判断伦理学再到推论伦理学最后回归到概念伦理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是社会一哲学的认识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对伦理学对象所采取的认识论方法和价值方法,二者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如果说在马列主义哲学中,伦理-公理方面是以研究自然、社会和认识本身的普遍规律的思想家的思想和道德立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作为对从上述规律中得出的社会理想的论证,以强调整个理论哲学体系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