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也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鞠躬尽瘁于蜀汉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每自比管仲”,对管氏的功绩,充溢着景仰之情。凡此,皆可见出管仲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管子》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增 《管子学刊》2001,(1):5-21
本文主旨在研究《管子》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管子》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法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管子》法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法(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法之推行的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相似文献   

3.
管仲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中。管予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重视人民普遍的生活需求,把国库存在的意义与人民的生活需求联系在一起考虑,对于暴富现象,他们认为是造成贫富不均的因素,国家的作用是要限制暴富,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与现代西方的经济观点接近。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思想是管子治道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 社会保障的主体范围, 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 社会保障的作用等。管子的社会保障治道思想对当代国家的启示意义有: 一是社会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管子思想倍受尊奉且被广泛继承,体现了管子思想的历史意义。魏蜀吴三国汲取管子"尊王攘夷"思想而建国;汲取管子相齐、开发齐国的理念而形成区域发展的模式。魏蜀吴三国政权建成之后,继续尊奉管子思想,依据区域特点,加强政权建设;依据管子治齐的区域发展理念,实施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推进区域社会长足发展,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各个区域也出现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局面。曹魏依据管子思想,实现北方统一,成为最具实力的政治集团;吴国效法管子发展经济,开发山海,不断向南推进行政区划,直至夷州(今台湾省)、朱崖(今海南省);蜀国汲取管子思想,团结西南各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西南最有贡献的时期。总结三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管子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管子之学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子思想的社会传承,表现了三大特点:广泛性、实践性、前沿性,成为这一时期普遍尊崇的意识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6.
管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最早提出了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他不仅推动齐国走上霸主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开创法治国家的先河。管子正确认识法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抓好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法治的公正,做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管子在用法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把握法的规范性,从民本的角度作为法治的出发点。管子的法治思想犹如封建礼制夜空的一颗明星,为当前全面坚持依法治国提供了宝贵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中西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的成果正逐渐增多,但目前仍然是宏观层面居多,缺乏微观层面具体而深入的基础研究。管子与色诺芬在经济思想上颇有类似之处,他们所处的齐国与雅典在经济条件、现状和外部环境上都有可比性。管子和色诺芬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虽已有尝试,但是对雅典的经济状况、希腊世界的整体环境分析不足,两位思想家经济思想上产生异同的原因等也较少被关注到。现尝试重点从分工理论、财富观、货币与商品价格、和平与贸易等层面再次探讨管子和色诺芬经济思想之异同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管子》法律思想初探宋玉顺《管子》法律思想是对管仲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丰富,其思想深刻,并且有独具特色之处。本文仅从内涵丰富的《管子》法律思想中择取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论证,以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所借鉴。一、先富而治《管子》关于先富而后治...  相似文献   

9.
《管子》含有丰富的修养思想,既有实践层面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修养要求,又有形上层面的修养理论构建。在其产生意义,指导思想,保障措施,修养重点上均有不同于其他修养思想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0.
管子的地缘政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主要包括: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地缘实力思想;以不结盟、睦邻、惠邻为主要内容的和平地缘思想;管子的地缘经济思想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对外开放、通过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来达到影响别国政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管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七法》中曾提出所谓治民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其中“化”就是教化,它包括改变社会风气和教育两个方面,相当于今天所谓的广义的教育。本文拟就《管子》一书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微韩延明,邵作运《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的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综合巨帙,大抵草创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仅存七十六篇。《管》书"论高文奇",内容宏富,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哲学...  相似文献   

13.
《外言》以下与"法"相关的资料可以分为两部分,《牧民篇》以下的《经言》诸篇的法思想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令必行"为中心的符合实际应用的朴素阶段;第二类是在道法折衷的立场上对"法"进行自觉的反省;第三类是在韩非式的法至上的立场上强调客观法。《管子》法思想具有现实折衷性因而属于道法折衷的一派,但也受到了韩非的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柳 《管子学刊》2006,(4):9-11
《管子》的国家关系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虽然其所处的时代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但是,其关于国家关系的理论对现代国际关系实践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16.
《管子》养生思想钩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诸多学科,其中养生思想也是很丰富的。修身养性,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历来为诸子百家所重视。本文拟就《管子》养生思想作以粗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发扬光大之。《管子》书中明确地谈到养生,如“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周视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白心》)“养生何也?曰:滋味也,声色也,然  相似文献   

17.
《管子》货币思想论张龙海一、关于齐国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演变出来的,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结果。货币的产生和商品的出现是不可分割的。当人类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商品生产来到了人间,而货币也因此而诞生。随着商品生产和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思想,到战国中期发展为以农为本的思想。我曾把战国时期的重农理由归纳为三条: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二、农业是积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三、农业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管子》对这三条都有精辟的论述。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中国古代,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男耕女织,  相似文献   

19.
齐国法家及其代表论著《管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管子》一书在顺民心的前提下,主张运用法治制衡,培养民众礼节来进行社会的合理控制。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管子》所倡导的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手段是最为有效完善的。《管子》从治国实践的角度认为,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国家和百姓进行合理的控制安排,实现百姓安居,国家长治,在治国方略上就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一方面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管子》礼法并举的社会控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道德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管子》系统丰富的"以法治国"思想理论体系中,立法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诸如君主独享立法权,立法应遵从天道、顺应民心,因时因俗而变,宽严适度,公开透明等一系列关于立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管子》立法思想所呈现出的超越时代的理性光芒,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