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的衣裳     
正真理和谬误一起到河边去洗澡,他们都脱得光光的,跳入水中。趁真理游得正高兴的时候,谬误偷偷地游回岸边,把真理的衣裳窃走了。从此,谬误经常穿着真理的衣裳招摇过市,而真理却赤条条地一丝不挂。寓言是真理的好朋友。起初,他常常带着一丝不挂的真理到另外一些朋友家里去串门,但是,人们远远地一看见他们,就紧紧地拴上了大门。寓言伤心地说:"你们怎么  相似文献   

2.
给谬误面子     
对与错、好与坏、真理与谬误,并不总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有则寓言说得很形象,说谬误邀真理去河边游泳,真理不知是计就跟着下水了,结果谬误跑上来穿上真理的衣服走了。真理被搞得很狼狈,它要么得一直躲在水里不出来,受冻感冒,伤及身体;要么只能赤身裸体地在人们面前出现,惹得四处大声惊叫;甚至还会招来围观殴打。  相似文献   

3.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不久.门开了。“你找准?”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超过很多河道、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一真理和评议既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讲课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  相似文献   

4.
中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应以符合率(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作出量的界定。当符合率大于1/2时,这个认识才是真理,其余为渗入的谬误;如小于1/2,则为谬误,其余为渗入的真理。当真理和谬误作为对立的两极相互渗透,达到平衡,使符合率等于1/2时,这个认识就是中性的,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误。如微粒说认为光是粒子,波动说则认为是波,它们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总体认识来说,则是中性的。又如水成论认为岩石是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存在本身。理由是,人们的实践受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违反客观规律就会失败,符合客观规律才会成功,对成功的社会实践的总结就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可见,客观存在是确定真理性的标准。而实践则只是获得和检验真理的手段或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哲学界于1983年10月4日至8日在滁县地委党校召开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安徽大学哲学系和滁县地委党校联合发起的。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本省各单位的哲学工作者95人。会议收到论文、资料53篇。这次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二三方面的问题:(1)真理的定义和本质属性问题;(2)真理的相对和绝对的问题;(3)真理和谬误是否相互  相似文献   

7.
真理的寓言     
有一位哲人,他带了许多的弟子。他教这些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如何辨别真理与谬误。  相似文献   

8.
规划谬误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倾向于过度乐观, 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规划谬误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规划谬误理论和记忆偏差理论。规划谬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个体的经验水平、目标任务的性质等。规划谬误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估计、任务分解及时间分配。未来的研究主要从规划谬误与策略性误解、乐观偏差、过分自信的关系, 规划谬误的产生根源、规划谬误的跨文化研究、规划谬误的研究范围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谬误研究者历来以演绎逻辑的标准来考察谬误,没有充分注意谬误的语用学问题。事实上,正是谬误的一系列语用学特征才使得谬误研究成为一种不同于纯正的演绎逻辑的应用逻辑理论。相反,由于人们未认识到谬误的种种语用学问题,结果产生了对谬误研究的种种误解。近来的一些著述虽然提到了语境对于制定谬误的影响,但对谬误的语用学这一广泛的题目仍语焉不详。本文意在弥补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0.
宗教市场,对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市场论是当前宗教社会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一种理论。该学说引入国内后,深得学界某些研究者推崇,被视为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客观地说,宗教市场论从“市场”角度诠释宗教现象,为人们全面、理性认识宗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谬误离真理只差一步,当前某些学者提出的“开放(中国)宗教市场”论不仅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反而会扰乱中国“宗教市场”,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1.
“合理”这一说法,是人们常常用到的。例如人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等等。但人们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合理”这一说法。一,“合理”意味着“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合理”以“真理”为基础,而建立在谬误基础之上的想法和做法则必然是不合理的。“合乎事实及其规律”,意味着从事情的“已在”来讲,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而从事情的“未来”来讲,是“可能”的,而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行为是合理…  相似文献   

12.
颠倒的世界     
进入不惑之年,想起孩提时奶奶说的:话颠倒。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时常把时空中的事情弄颠倒了,出现了颠倒现象,就是这些颠倒的现象,组成了颠倒的世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颠倒,使人的需要变成失常,把希望变成泡影,把喜悦变成愤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是共认的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真理变成了谬误,而谬误却变成了真理。以无序对有序,有序自然成了无序,在学校里,该讲课的去听课,而该听课的去讲课,用功者老不及格,  相似文献   

13.
江威 《哲学动态》2023,(2):81-89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产生及克服都取决于他所持的特定上帝观念;就清楚明晰的观念而言的真理标准和上帝存在之间的循环论证,也产生自笛卡尔未能恰切地认识上帝观念之优先性。只要我们有关于上帝的真观念,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普遍怀疑,进而也不会有对其的所谓循环解答。也就是说,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第一位的,神的观念是从属于这一真理标准的(尽管这个标准必须进一步被澄清)。因为该观念的优先性在于知识的内容,而非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斯宾诺莎看来,怀疑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作为方法;真正的方法论首先在于辨识真观念,因为唯有观念自身的力量可以揭示怀疑和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谬误作为思维方面的错误,不仅涉及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每个领域,而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因此,开展对谬误问题的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内有的同志已经开始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谬误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现将有关理论概述如下。一、谬误的定义“谬误”概念在不同的理论系统中可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寻求真理的工具。但是,正确的思维只有同谬误的思维相比照,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显示出它在认识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谬误研究应为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汉语中,“谬误”可泛指一般的错误、差错;也可用作与真理相对的反义词,指与客观现实不一致的认识。作为逻辑术语,“谬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谬误,指在思维议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包括思维形式上完全违反形式逻辑的错误,言词上与形式逻辑有关的错误,以及实质的即关于事实或内容的错误。狭义的谬误,指貌似正确的错误推理,亦即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谬误论,讨论广义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受两大原则支配的,一是真理原则,一是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了取得预期的目的,必须依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从事活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神秘主义是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人们普遍渴望获得终极真理。“神秘主义”被用来描述“通过个人的宗教经验而获得的对上帝和终极真理迅速和直接的直觉知识。”在Encarta  相似文献   

18.
人们普遍承认我们负有守诺的义务,但却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说明我们为什么负有守诺的义务。不了解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人们在推导守诺义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然主义谬误:从"做出了承诺"这一事实判断直接得出"有义务遵守承诺"的价值判断。对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的规范阐释可以消除自然主义谬误。当前对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主要存在三种阐释:习俗论、期望论和自愿论。由于习俗论与期望论只能阐释部分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因而利用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守诺义务推导过程中的自然主义谬误。就目前来看,只有自愿论能以反自然主义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因而利用自愿论能够有效地消除自然主义谬误。从消除自然主义谬误的角度来看,自愿论对守诺义务的阐释是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智慧语丝     
正我希望,在我们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和城市里面,在我们无数的诱惑和欲望面前,学会笨一点、慢一点、二一点、傻一点。——陈坤找到谬误要比找到真理容易得多。谬误浮在表面,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它;真理却藏在深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歌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寻求健康,而是带着幸福去创造健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实现梦想,而是带着幸福去让梦想放飞。当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幸福。  相似文献   

20.
田明 《现代哲学》2012,(6):8-14
本雅明的知觉思想不仅区分了知识与真理,更揭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根据本雅明的思想,在认识论上造成经验破碎的原因是概念和观念对真理的遮蔽,其根源在于对知觉的错误应用。知觉的核心是一种象征能力,象征是一种关系的象征,而关系是一种情感。正确的认识要让不同的概念在相互碰撞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从而象征着概念的更高层级观念,继而再使观念相互碰撞升华出情感,以此象征真理。然而,象征有可能被概念扼杀掉升华情感的能力,这便需要在肉体的社会性体验中形成痛苦。痛苦是身心非同一状态的情感揭示,它是象征得以超越概念、观念,并指涉真理永不枯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