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对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宗教说”,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20多年间,争论双方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的代表之作,已结集为《儒教问题争论集》出版。最近,李申先生又出版了系统阐述儒教问题的《中国儒教史》,这次讨论,就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儒教是不是宗教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具有宗教性,曾发挥过类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儒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但不能认…  相似文献   

2.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3.
儒教室与儒教李申儒教室的前身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班子,主编是任继愈先生。任继愈先生曾有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问世,由于是作为大学教材,必须采用通行的观点,许多地方就难以代表作者的意见。四卷本行将完成之际,著者就构想要写一部大型的、成一家之言的著...  相似文献   

4.
儒教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般宗教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到会的有: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儒教是教说提出者任继愈先生,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吴云贵,副所长张新鹰、曹中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方克立、陈来、周桂钿。传统文化及宗教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张立文、蒙培元、赖永海、郑万耕、徐远和、蔡德贵、王中江、任延黎、方广锠、金正耀等,以及一…  相似文献   

5.
宗教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先生撰著的《中国儒教史》上下卷,己于1999年底和2000年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长达2000余页,约 150万字,200幅图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为依据,从全新的视角对儒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总体上的描绘。通读全书,我们发现,《中国儒教史》既准确地反映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同时又集中地体现出作者严谨而扎实的治学方法。一、《中国儒教史》所作出的学术贡献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这在古代的中国,似乎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6.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教的研究余敦康儒教的名目古已有之,但能不能算作一种宗教,在宗教所内是否应设立一个儒教研究室,这两个问题性质不同,却相互关连。如果对第一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则宗教所设立儒教室进行专门研究,自是理所当然。反之,如果儒教并非真正的宗教,只是指把儒家的...  相似文献   

9.
以往考察儒家问题时,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只顾其思想与学说,并且先秦时期高度理性化与宋明时期高度理论化的儒家学说还具有先入为主的地位;第二,更多地是注意儒教中的信仰观念,包括它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天命观念。此外,有不少研究虽也注意到儒家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但往往是从纯粹的思想来论述的,因此即便冠以儒教的名称,其宗教性特征其实并未得到彰显。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现在对儒教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本文试图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考察儒教问题。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儒教形成的时间概念,共包括五个节点,即周代、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2)儒教的主要信仰观念有四个方面: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占卜与巫术、天命论;(3)儒教或儒学的两个问题:由祭祀活动导致了仪式化和形式化,作为儒家精英层面与社会普通层面的疏离或隔离;(4)儒教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新气象,这主要是儒教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儒教从原本的信仰性宗教发展成伦理性宗教;(5)儒教伦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戒律化,并且有法规的担保,这与犹太教是相似的;(6)儒教伦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普世性,其中包含了大量人道、仁爱、趋善、改过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是儒教与基督教相同的地方。而宋代以后的伦理性儒教正是儒教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0.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史学界进行有关问题研究时偶尔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将经济伦理问题放置在近代社会转型之前的儒教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力揭示其最基本的格局形态──梯级差序性排列方式和对社会经济强劲的调控特征;基于中世纪时期儒教人文观念对东亚等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本文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某些分析范式,专门就日本早期文明中的儒教化特征进行了个案性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经济伦理差序格局在儒教文化区域中的扩散性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初,我们老俩口去探望在日本福冈的女儿。虽然语言不通,又没有门路,可是我还想了解一下日本的宗教情况。经过努力,女儿终于为我找到了一位高女士,她是位基督教新教信徒。说是星期日可带我去教堂参观教会活动。高女士很热情,晚上,她和丈夫邵先生一起到女儿家中来了。这是一对接近40岁的夫妻,女士在一所中学任教,丈夫还在读博士,都是北京人。他们介绍说,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儒教和佛教。神道教在社区,儒教在会社,佛教主要在家中。每家几乎都有佛堂,供的却是祖先(原话如此)。三教中神道教长期是日本的国教,其信仰内容…  相似文献   

13.
儒教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各种观点加以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儒教概念的使用十分混乱,这无益于严谨的学术争论的开展。因此,有必要考察儒教概念的缘起及其内涵,将宗教意义上的儒教与哲学意义上的儒家(儒学)加以区分,并进行研究视角的新转化。  相似文献   

14.
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图书馆学家,是集大成于一身的学者。在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研究与资料整理方面,他都用力甚深,皓首穷经。他的儒教与佛教思想已经为我们所熟悉,但他关于道教的思想和主张,后辈学人的开发与推广还不够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的道教思想做一个梳理,决不能辜负了老一辈学者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15.
在刘及辰先生逝世3周年和刘先生遗著《京都学派哲学》出版之际,“刘及辰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3月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日本哲学会等首都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刘及辰先生的老同事和家人共3O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陈筠泉同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同志出席座谈会并讲了话。陈筠泉同志首先概略介绍刘先生的生平、学术造诣和成就,认为刘先生无论在治学方面,还是在为人方面,都是我们的楷模。他特别指出,刘先生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教的十个方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对于儒教来说,并不存在哪些是儒教,哪些不是儒教的明确的分界线。因为它的范围是不确定的,所以很难做出一个使大家都满意的定义。例如,从中国国内来说,有“阳儒阴释”、“儒、道、佛三教合一”之说,在士大夫阶层的思想里,儒教与道家、佛家的界线就是不确定的。至于在民间宣传的儒教主义和对于儒教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4,(1)
"国民宗教",是指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沿草中,于国人中长期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宗教信仰。儒家、儒教是否为宗教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因即在于,作为宗教信仰的"神灵"系统,于儒家、儒教义理而言,不一定居于核心位置。"儒家"产生之前、之后,"儒教"存在的形态并不相同。国人近年来向自身文明的复归,意味着儒教作为"国民宗教"的可能性基础仍然存在。而此一基础,也是儒家复兴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道儒二教都植根于传统宗教,汉初的“黄老”就是道教的开端,汉武“独尊儒术”是儒教的开端。黄老治国,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儒教言天道,在汉以后也吸收了道教的天道自然。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先是依附道教,后来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心性理论。隋唐道教率先向佛教学习,发展了自己的心性论;到宋代,理学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方法和理论,使儒教理论臻于成熟,佛道二教此时不仅礼拜儒教天子,而且在理论上也向儒教学习了。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先生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倡导科学无神论,并非出于"纯学术"的动机,背后乃有他社会关照的思想。中国有极为悠久的封建主义历史,加之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导致当代中国社会仍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包袱,它甚至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敌人,这是任先生的重要论断。封建主义的基本载体就是宗教神学,封建社会虽然崩塌,但以宗教神学为载体的专制思维仍挥之不去。在中国,宗教神学主要以儒教的形式存在,并持续影响至今。任先生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区分儒教与儒家,重点批判作为信仰主义的儒教。所以说,要认识任先生关于批判宗教神学、倡导科学无神论的思想,必须先要理解任先生努力对抗封建主义、忧心社会进步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