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价值与认识”问题的讨论已初步展开。有的问题,如有元价值真理,几种意见已经明朗;但有些问题,如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科学规定,它与具体科学中价值概念的关系,价值与认识、实践、真理的关系,价值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等问题,还刚开始研究。搞清楚有关价值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有助于正确解释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等根本问题。因此,注意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出的价值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价值范畴,可能推动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这里发表的一组短文,是5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召开的“价值与认识”阿题讨论会(由浙江省哲学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大学哲学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上的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郑文先:深化真理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传统真理观一般局限于认识论领域讨论真理问题,而它对认识论的理解又局限于知识论,真理一词往往与“知识”同义。这种见解有以下漏洞和问题:(1)它把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主体对客体的顺应作为真理或知识的唯一规定,从而它只注重了...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把价值、价值关系等范畴引入认识过程来加以考察。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同志则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即所谓“价值真理”。也有的称之为“真理的价值属性”(参阅陈依元的《价值真理也具有阶级性》,载《江海学刊》1984年第5期;李连科、刘奔的《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载《社会料学辑刊》1984年第4期)。这些同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认识论的命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口号,是认识论命题,还是政治性命题,或者既是认识论命题又是政治性命题?在一些哲学研究者当中,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意见是: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发扬民主的政治口号。持这种意见的论者认为,一个口号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主要是看这个口号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是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对象,与  相似文献   

8.
四面体定理、四元论和四元医学模式(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为研究知识的理论,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看见和知道的关系怎样”[1],也就是认识世界形成的观念。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阐述了由于“范式”的变革而导致科学革命,即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由观念———认识论驱动的[2]。作为世界观范畴的全新认识论———四元论,在医学领域中,必然引起研究和实践方法的变革,即推动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公平享用权、高质量和低成本,实现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新医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范畴纳入认识论,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那末,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呢?这个看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一旦要作出具体的回答,便可发现人们的解释原来是不一致的,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有关真理定义问题,一直为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尤其到了90年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笔者将近年来有关真理定义的讨论作一综述。大体上说来,有关真理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关于认识论范畴的真理定义认为真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张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  相似文献   

11.
谬误作为思维方面的错误,不仅涉及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每个领域,而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因此,开展对谬误问题的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内有的同志已经开始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谬误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现将有关理论概述如下。一、谬误的定义“谬误”概念在不同的理论系统中可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13.
近来,卡尔·波佩尔、托马斯·库恩、保罗·费拉本德和汉斯·赖辛巴赫为认识论作出了某些比较重要的贡献。这些作者似乎都在某些方面根本背寓了传统的认识理论。他们的认识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试图解决知识的增长问题:说各种关于科学的理论因为越来越精确而日益接近真理是什么意思,早期的理论和更精确、更新的现代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拜读颜泽贤同志《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以下简称“颜文”)以后,有些想法需要同颜同志商榷。现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以请教颜泽贤同志,并渴望其他同志指正。 一、颜文虽然仅就方以智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科学认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当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意思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窄。笔者认为,马克思这段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对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一个总结,是对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的揭示,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是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的标志。如所周知,自古以来,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不过,在古代,认识论是从属于本体论的,那时,哲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进入近代以来,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认识如何可能”之所以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是由认识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刊载的鲍宗豪《试论知识与真理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鲍文),是一篇好文章,尽管其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编者按”提出要对知识范畴进行不同角度的考察,也是一个好动议。知识,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范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对知识的综合的整体式研究成为新的趋势。现代知识论视知识为生产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拙文试图从知识内容、结构特点,以及知识的价值、功用等方面,分析一下知识范畴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理由很简单,本体论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而其它部分,例如认识论,其对象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一方面。不能象有的同志那样,认为认识论高于本体论,而实践论又高于认识论。就世界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只能说实践在世界中,而不能象有些同志那样,认为世界在实践中。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都夸大了实践的作用,过分抬高实践的地位,使之脱离物质,脱离世界,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实践是检验一切认识是否真理的最后标准,因而它是一切科学的最后的基础。但实践也不是不可言说的无条件者,它毕竟是人的实践,而具体的人总是受一定历史时代条件制约的,具体的实践也离不开一定的认识指导,离不  相似文献   

20.
现象的分析     
多年来,目,内哲学工作者注重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以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分析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主要是以主客体关系重新探讨哲学认识论,之后,有的以主客体的关系建构新的哲学体系,有的将主客体的关系命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用主客体的关系分析唯物史观,有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来规定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其中不乏有益的探索。本期发表的杨河同志《现象的分析》一文,从主客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象和本质的范畴,认为现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它既在主体之中又在主体之外,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并没有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还认为,主体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融,代之而起的是以主体性为主导的两极渗透。杨河的探讨不失为一个新的角度,很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例如,该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角度对色、声、味和时空等现象作了分析,那么对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上去界说?如果对现象和本质可以作这种分析,那么是否可以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辩证法的规律及其它范畴?怎样使这种探讨有更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如何在探讨中达到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等等。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将会对哲学的根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新意的研究文章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