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的体用哲学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哲学向度,而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以"治化论"为标志的历史哲学领域的探究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深入挖掘被学界所忽视的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一详细回顾,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熊十力以及现代新儒学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桑雨 《中国哲学史》2021,(2):109-116
熊十力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体系才最终在三十年代初得以确立.然而,由于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性,后者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前者的修改版,而二者在体用观点上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本文...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代哲学家。熊氏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尔后究心哲学,平生著述颇多。熊氏学术,大抵以出入华梵为主,欲冶儒佛于一炉,并受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某些影响。当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熊十力的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熊十力思想,本“从大乘空有二宗入手”。其由投契佛法,而归宗孔《易》,得力处唯在“体用不二”之论,中岁以后,舍佛学《易》,晚著《体用论》、《乾坤衍》诸书,标明以大《易》  相似文献   

5.
体用论在邵雍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邵雍思想的特色所在。邵雍的体用论与哲学史上常见的内与外、基础与表现意义上的体用论颇有不同,代表了另外一种较为陌生的思想传统。此种体用论的直接来源是邵雍之父邵古的声音之学,体用概念是邵雍对声音之学特有的全用概念所作的哲学抽象。其更为久远的渊源则是发端于汉末曹魏之际的“形质论”的体用论传统。此种传统重在分析物理,与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重在分析性理、空理与天理的“本体论”的体用论传统恰相对立。邵雍“观物”的哲学宗旨,与其“形质论”的取向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唯识论》的体用义与熊十力晚年体用义不同,是在批判和吸取佛教体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对体的生化大用的肯定来自易学,而对宇宙万法诈现幻相的判断则来自于唯识学。在对唯识学二重本体的批评之余,他对佛教的体相用概念作了消化,相用合并以构成翕确之用。而所谓唯识体用割裂之过实际上源于熊十力对欧阳竟无体用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思想初探蔡洲 裂思与言26卷1期1988 .5易学家的故事—熊十力先生的易学(上、下)李焕明中华易学9卷1、2期1988·3、4体用论初探一一熊十力体用哲学的义蕴与关怀 林家民鹅湖153期1988·8,熊十力的政治思想刘湘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1卷6期1955·5《  相似文献   

9.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以熊十力和章太炎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生生”论与“无生”论对峙的状况。首先勾勒了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指出在这种批评中已经透露出“无生”与“生生”两种观念之对立。以此为引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无生”论和熊十力思想中的“生生”论的脉络,揭示了现代思想史上“无生”论和“生生”论所抵达的深度。最后探讨了两种思想对峙所处的时势条件,从而为当前思想语境中理解“生生”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的中国哲学中 ,熊十力是世所公认的哲学大师 ,他的“新唯识论”是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走向融合所创造出的不可多得的哲学体系之一。近 2 0年来 ,学术界对熊十力哲学的研究 ,队伍从无到有 ,成果由少渐多 ,声势也越来越大。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精心印制推出的《熊十力全集》 ,即是集合了众多学者之心血、经学术界和出版界多年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结果 ,也是熊十力哲学研究将走向新纪元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从 1 983年初开始 ,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便酝酿整理和出版熊十力先生的著作 ,后经过协商 ,由肖父和汤…  相似文献   

14.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15.
讨论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绕不过熊十力。在熊十力看来,自己的体用论、天人论等便是对阳明良知说的当代价值的揭示。其核心是把良知与“大易”合而观之,让“良知在什么意义上是本体,在什么意义上又不是本体”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一方面,良知“即是本体”,即是“大易”,即是“乾”“坤”“相反相成的整体”;另一方面,良知又“不即是本体”,不即是“大易”,而单指“乾心”。在此“裂隙”中,熊十力一方面坚持通过发展生产、建立契约等以满足人类欲望的自下而上的道路,让欲望有了本体论的依据,坚决反对以“孤明”为良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类必须同时有自上而下的道路,要求本体的圆满性,从对自己本性的体证中获得一种绝对统一性或必然强制力,以统摄群生。熊十力承继传统,放眼世界,“证会”本心而又不遗知识,以“玄学”的形式会通中西,既指出了阳明学的“量智”的不足,又强调其“性智”的现代意义。在人类存在状态还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熊十力“乾坤互含”及“乾统御坤”的本体论立场、量论以通玄的方法、自由的大方向等,都还是今天建构阳明学当代价值时的不易之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重<易传>,他们借助于诠释<易传>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熊十力的易学是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马一浮的易学是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方东美的易学是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易学是以"穷神知化"为中心的道德形上学;唐君毅的易学是以"神明之知"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他们以现代哲学的观念与问题意识重点阐发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人性论、境界论、价值论及其间的联系,肯定了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性是生机的自然观,整体和谐观,自然宇宙和事实世界涵有价值的观念,至美至善的追求,生命的学问和内在性的体验.他们重建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证成了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贯通及天与人合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实证与直觉证悟是现代中国哲学中共存的两大思潮。与胡适等人科学主义的路数不同,梁漱溟、熊十力、贺鳞极力倡导直觉主义。梁漱演的直觉论是超越理性的,熊十力的直觉论则表现出对超越理性的直觉进行超越的意向,而最终实现这种超越的是贺徽的直觉论。他们共同代表了这样一种意识流向:矫正科学理性主义的流弊,回归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梁漱滨的直觉论是以他的生命宇宙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生命、生活或意欲是宇宙万物的实体,而生命的核心在于人心,“生命是活的,宇宙最活的就是人心,果能认识人心,就可体认出宇宙的生命来了。”…  相似文献   

18.
儒家哲学包含两个不同的传统,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人本论传统。前者主张以善性为本,倡导顺其自然。后者突出仁义为本,强调教化改造。在儒家发展史的早期,这两个传统之间常常是冲突的。到了宋代,儒学家们用体用论模式重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以性为体、以文为用。二者之间最终形成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化进行根源性回应的思想意图,即通过重建一个圆满的本体论来论证中国文化生命在本原上是自足的,从而为现代新心学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三大儒,他们三人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往圣,开绝学,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信念。然而他们的思想方法,理论结构又各不相同。后人有“马重在‘尊德性’,熊重在‘道问学’”之说(杨玉清:《关于熊十力》,《玄圃论学集》)。这个说法大体上符合事实。马一浮生前对熊十力、梁漱澳有过评论,他评梁漱澳“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评熊十力“骛于辩说而忽于躬行”(梁培宽《先父梁漱漠与马一浮先生》,《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体味出,马的思想路确乎是重在“等德性”,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