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星宽教授水墨重彩画豪放大气、奔放宏阔,色彩绚丽狂放,墨色灵动深邃,具有独特的抽象艺术形式。他的水墨重彩画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创造抽象的形式美艺术,这是艺术美学观念、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突破。这种中国绘画的抽象形式美对现代设计艺术形式美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实践成就可谓是举足轻重。他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强调艺术创作要"美",要服务于人的精神与心灵。梳理吴冠中的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发现,形式美一以贯之,但又不失传统,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与情调。文章围绕吴冠中的艺术作品,探究其形式美特点,并就其形成因素展开挖掘。  相似文献   

3.
"水墨"本身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客观世界的色彩的抽象与升华,对五色斑斓进行超越。水墨是绘画语言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化而不断地被继承和创新。在新时代,水墨艺术也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构成、色彩、表现等技法,更具时代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精神交流更加密切,艺术思潮更是争先涌现,文章就此对传统水墨和现代彩墨之异同做出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除了欧美以外的国家,在文化领域面临一个重大的命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处理,艺术领域也不能避免如此。陈庭诗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他的水墨艺术成就无疑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将他的水墨风格置于1949年以后"传统"与"现代"进行分析,他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当今或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实验水墨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现象之一,它在中国水墨画的基础上更新而又与之不尽相同,吸收了西方抽象画而又别具一格。实验水墨在"85思潮"的背景下产生,1933年被命名"实验水墨",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式之一。刘子健是现代实验水墨中的代表人物,其在现代实验水墨创作领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刘子健的实验水墨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可以分析实验水墨的当代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绘画史,在水墨花卉画尤其大写意花卉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中,徐渭是极为重要的一代巨擘,他以陈淳水墨花卉为基础,把中国水墨花卉画推向了大写意花卉的新艺术高峰。徐渭直追文人画之渊薮,打破中国画画科的壁垒,在传统基础之上开创了丰姿绝代的大写意花卉画新风,极富创造性和艺术生命力。也正是由于徐渭的存在,水墨花卉画的艺术体派才得以确立而渐次分明。  相似文献   

8.
实验水墨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画家多画山林隐逸而较少切入现实生活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水墨创作的全新格局.具体地说,它一方面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水墨画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艺术题材与艺术符号,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借鉴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创造适合表现现代都市或乡村的新水墨语言.中国的实验水墨吸收西洋的技术,充实了中国画的精神意境."现代实验水墨"是民族本土的艺术走向艺术当代的必然,它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拓展,艺术跨界现象越来越常见。特别是将水墨与动画结合产生的水墨动画,可以说是艺术跨界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水墨动画是对传统水墨画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拓展和创新,在发展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目前的水墨动画大多是基于二维平面水墨画转化的三维视觉画面。随着近年来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具有视觉沉浸、多感官联动的虚拟交互式体验平台为水墨动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将通过对传统水墨动画的发展状况、优缺点分析,探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水墨动画的可行性,希望能对今后的水墨动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立 《美与时代》2005,(1):54-56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这种文化载体,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追求"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程十发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又一个海派绘画的高峰。他主张对古今中西艺术传统广收博取,并执着追求传承弘扬传统水墨情怀。程十发对国画本体的思索和探索,其艺术的广博性与现代品质亦早已超越了"海派"的局限。他为中国画现代革新展现出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还对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意人物画是程十发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十发在中西文化的辨析中,找到中国写意人物画在形式、题材、笔墨上与传统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同构。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从而使他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笔墨技巧;而他从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入手,找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契合点,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自己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给中国写意人物画带来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以中西融合之方法革新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宗其香是一位具有艺术典型性与创造性的代表性画家,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以西方传统绘画写实技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笔墨,在水墨的色彩表现力和绘画张力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且在传统的山水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中尤以"夜景山水"最具个人面貌和艺术代表性。无论是最初的重庆嘉临江初试啼声,开启了一个类型化的创作风格,还是在艺术生涯的中后期遍访祖国大好河山,在不同的地域风貌中留下了相同的夜景山水画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现代美术前进过程中,宗其香的"夜景山水"都是中国画演变传承中极具创造性的新奇举动,为研究"融贯中西"的中国画发展进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图像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目前,传统水墨作为具有多重语义符号的元素已被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中。作为具有艺术气息的设计形式,我们必须深层次地了解、挖掘、分析、拓展传统水墨在影视动画中的具体运用。只有把握了传统水墨作为一种符号在影视动画中的释义,才能更好地使其在影视动画中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进而促进影视动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戏曲艺术当中,音乐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又是戏曲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王国维在研究中国戏曲之形成时指出:"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1]王国维之"戏剧"概念,涵盖了我国南方的南戏和北方的杂剧.于是,"戏曲"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凡"歌舞演故事"[2]形式的通称,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特有的名称.王国维认为研究戏剧不可不先研究"乐曲也."[3]之所以强调研究戏曲首先应研究"乐曲",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之本源.余从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后世戏曲剧种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由两种路子转化而来的:一种是说唱艺术,一种是民间歌舞,"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传统绘画纳入学院美术教育后,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科学造型的大门。水墨人物写生与传统中国画临习、人物素描等相关课程共同构成了水墨人物画专业的基础教学科目。创建当代中国画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是不断继承、创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墨人物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受益于科学造型的滋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当代水墨人物画如何将其积淀着中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古以来不乏描述山水之美的佳作,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是表达对山水赞美之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山水画的兴起为我国的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如今山水已经逐渐超过了物质的范畴,更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将文化元素、美学欣赏以及建筑设计融合起来,为人们在精神上提供了栖息地。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对当前园林艺术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9.
英汉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汉翻译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带有创造性、科学性的艺术.严复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泰特勒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把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历来中外的翻译家们都推崇译文要通顺、流畅,要有很高的"可读性",要如行云流水,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美"(于译文).在英汉翻译中注意再现原文的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及逻辑美,能够不落窠臼,平中见奇,大胆创新,使译词自然、顺畅、贯通、贴切、准确到位,与原词的含义、韵味相一致,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20.
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