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2.
释明圣 《法音》2021,(11):28-33
佛制女众出家受具,在沙弥尼十戒之后,必须经过式叉摩那尼二岁学戒。然如此重要的一步,却在中国佛教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有时被想起,有时被遗忘。如今,恰逢盛世,戒法兴隆,式叉摩那尼戒法逐渐被实行,但因为沉没太久,导致很多出家僧众,对此认识的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式叉摩那尼戒法的梳理,可以使更多的出家女众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3.
元嘉十一年(434),在求那跋摩、僧伽跋摩以及师子国诸比丘尼的帮助下,二部僧戒由斯里兰卡成功传入中国,结束了先前尼众只能依比丘僧戒师一部受具的历史。二部僧戒的传入,为中国佛教比丘尼传承的确立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佛教二部僧戒虽然可能有过中断,但二部僧戒与比丘尼身份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中断亦构不成对中国比丘尼传承合法性的质疑。20世纪末,在中国佛教的不懈努力下,二部僧戒最终成功回传斯里兰卡,为该国比丘尼传承的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8,(2)
佛言祖语·1·佛言祖语尔时佛姨母昙弥比丘尼,告一切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优婆夷及一切女人,而作是言:佛法大利,一切功德,三种果报,唯有如来佛法海中乃具有之。一切众生皆悉有分,而我等一切女人如来不听,以一切女人多诸疑惑,执著难舍。以执著故,使诸结...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下)朱映华译赵桐审订[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所以斯里兰卡应在中国比丘尼的协助下恢复比丘尼僧团,在这一点上无论依据佛法还是基于律藏,都不存在任何反对的理由。僧伽罗僧团的反女权主义、大男子主义分子所提出的反对理由显...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上)[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朱映华译赵桐审订在世界几大宗教创始人中,佛陀是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制度的。人们在研究了佛学并认识到佛教轮回学说和解脱之道的真谛后,就会把弃俗出家、遵循佛陀教导而过离欲生活当作达到涅的最...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0,(9)
第一条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严肃 僧纪,整饬僧团,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 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碟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 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 记造册,建立僧籍。 第三条度碟和僧籍登记表由中国佛教 协会统一印制,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省、自 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 会)按规定分发有关寺院颁发登记。 第四条经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具有五 名比丘或五名比丘尼僧团的寺院,方可接收 剃度弟子。寺院每年计划接受新出家者的名 额,须在…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12.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13.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14.
唐思鹏 《法音》2006,(9):7-13
佛弟子中大分两类,一是出家众,二是在家众。出家众中,若是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新译为“苾刍”;若是受了具足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尼”,新译为“苾刍尼”。在家众中,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塞”,新译为“邬波索迦”;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夷”,新译为“邬婆斯迦”。“邬波索迦”是梵语upqsaka的音译,“邬波”意译为“近”,“迦”意译为“事”,“索”是男性的通称,若是“斯”,便是女性的通称了。而“邬波索迦”与“邬婆斯迦”,实际上就是指亲近承事三宝的在家男居…  相似文献   

15.
佛陀对妇女的态度从来都是肯定的,客观公允的,对于女性的优点、缺点都有所指出,女性加入教团也得到了允许。北传佛教史中,从晋朝女尼净俭开始,一直有女众僧团。唐朝时期比丘尼人数曾达到50万人。但在南传佛教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南亚一直没有比丘尼团。各国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不同,男女地位关系甚为复杂,当今世界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妇女被卷入其中,她们站在女性佛教徒的立场上诉求女性信仰的权利、修行的权利和应有的宗教地位。世界佛教妇女的境遇世界佛教妇女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各国妇女在宗教地位上虽然情形不同…  相似文献   

16.
温金玉 《中国宗教》2006,(12):19-21
2006年11月9日6时50分,原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安详示寂,享年97岁。隆莲法师1909年出生于四川乐山,1941年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出家,同年腊月八日受具足戒,1942年受聘为四川莲宗尼众部教务长,并自此开始佛教比丘尼教育事业。1984年,出任新中国第一所比丘尼教育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才学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曾参与《中国佛教》、《藏汉大辞典》等重要出版物的篇目、辞条的编写工作。本文作者感怀隆莲法师一生对中国佛教做出的贡献,撰文以表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净慧 《法音》1988,(10)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式叉摩尼是梵文的音译,中国有好多种译法:式叉、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都是指的一种名称;它的意思,则有旧译“学法女”及新译“正学女”的两种。这是佛制女人出家,成为比丘尼之前的必经过程,但又是被中国佛教久已遗忘了的一种名称。所以,晚近以来,多数的佛教徒,对于式叉摩尼的意思,已经不解,且有误解。有人以为在寺中从小戴发修行的女子,便是式叉摩尼。其实,那是不对的,未落发也未改装的女子,仅是居士女的一种,居士分为在家与在寺的男女四种;在家的男女居士,称为近事男与近事女,在寺的男女居士,称为近住男与近住女,所以,住于寺中  相似文献   

18.
在《四分戒本》中,尼萨耆波逸提法(舍堕)的始三条即是有关迦絺那衣的。迦絺那衣是比丘夏安居结束后(解夏时),信众们供养给僧团之衣,比丘们必须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行迦絺那次法。自信之比丘受此衣后,称之为迦絺那衣;此一月也名之为迦絺那月。佛法传入中国后,由于比丘们在著衣及修持方式上均有所改变,故此法在中国已难见到。但是,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迦絺那衣法仍存在。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迦絺那”条未释云:“此衣诸说纷纷,后世注释家之说。多不可信。”其说虽多有偏颇,但足见中国古代对此衣之事了解亦很模糊,译者认为此法未得传播恐为主要原因。本开示为缅甸比丘熙亚多·乌·比晾怛蜜(Sayadaw U Pannathaamy)长老所讲,长老于修持和三藏方面都很精通,目前常住马来西亚弘法。译者从蓝毗尼缅甸止观禅中心的德国比丘熙亚多·乌·维卫喀难陀(Sayadaw U Virekananda)长老处得此开示之英文本,试译成中文,以增进大家对迦絺那衣的认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维卫喀难陀(Virekanda)长老回欧洲弘法,笔者请教了蓝毗尼缅甸大金塔寺的缅甸比丘阿醒·耸达惹(Ashin Thoundara)长老,又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陈珍珍 《法音》2000,(1):63-68
一、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梵行清信女”这个在福建佛教中特有的现象,主要产生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20世纪80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一个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1948年冬,闽南著名高僧性愿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有的自幼随姑母或生母出家佛寺,有的成人后自愿脱离尘劳烦扰而进入佛门,有的则因婚姻不如意或青年丧夫孤苦无依、不愿再婚而出家。当时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未婚的俗称“清姑”,一般通称“菜姑”。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