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本刊讯2002年12月12日,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FB,简称“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主持仪式,授予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最高荣誉勋章”,“世佛联”秘书长南达萨先生、副主席差隆·威斯默先生、副秘书长颂达莉女士以及中国佛教协会特使明生法师、中国佛协国际部罗喻臻等出席授勋仪式。在授勋仪式上,“世佛联”主席潘·瓦那密提先生高度赞扬赵朴初居士的成就,认为他建立和推动了中国佛教徒与世界其他国家佛教徒之间的友好交流,加深了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佛法在有情世间的发扬光大。基…  相似文献   

2.
﹃同向毗卢遮那顶上行﹄欧阳渐佛法化世理论刍议聂士全欧阳渐(1871-1944)为民国时期一位影响卓著的佛学思想家,在活跃的近代思想史上,他所建立的佛学理性思辨体系自成一体。欧阳先生为应人应世而借佛法建立一系精神学说①,一方面是为了明心见性,实现个体之...  相似文献   

3.
智旭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周易禅解》乃禅门解易的代表作。他以禅门佛法中之核心理念会通周易的基本观点。他以真如之性来解太极本体;他以成佛的境界来喻乾之六爻;他以佛性来喻乾之健性;他以自觉觉他来喻内圣外王;他以禅门佛法之成佛途径来喻易中的图书象数。最终,佛法之理同天人合一之道化合。此乃佛学史易学史上的奇观。智旭成为佛儒合一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4.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书法艺术结缘。佛法与书法的关系,以禅喻书、援佛入法等概念,是历代佛教名家、书法家关注的重要命题。近期本刊特以佛法与书法为题采访了钟明善先生。钟先生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饱含热爱之情,且有独特的感悟。在钟先生娓娓道来的谈话中,我们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宋立道 《法音》2007,(8):15-24
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法,严格地说,可以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6,(12)
“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默雷摘编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佛学研究》年刊1995年)一文中,对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得以泛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法音》1991,(12)
因果理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极其深刻,内容极为丰富。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一文,从因果的一般法则,到其间的各种关系,从众生业报酬引的因果之链,到佛法出离解脱的方法途径,对佛教的因果理论作了详尽的阐释。最后归结到大乘佛法的大士行,层层深入,次第井然,不啻为一篇佛法概论。佛法能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陈兵先生《佛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净慧 《法音》2001,(2):21-21
初识潘宗光先生是在1999年8月,当时知道潘先生以科学家的身份致力于佛法的修习与弘扬,深为叹服。2000年6月,因缘和合,潘先生专程到柏林禅寺皈依三宝。通过近三小时的交谈,对潘先生的家庭情况、学习佛法的因缘和心态、弘扬佛法的志趣等,都有所了解。深感在科技至上、心灵贫乏的当今时代下,居然有像潘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回眸传统思想文化,倾心佛法修习弘扬,诚为难得。及至读了潘先生所著《心经与生活智慧》一书,其中的许多思想大有所见略同之感。此处拈出两点,略加梳理,聊当序言,以随喜潘先生此书修订版之问世。  我平生对佛…  相似文献   

10.
编后语     
《法音》1992,(4)
加强佛教界的自身建设,保持佛教的纯洁性,是当前佛教界的首要任务。自去年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部分常务理事座谈会上发表“加强佛教自身建设”重要讲话以来,全国佛教界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各名山大寺兴办的僧伽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九华山丛林执事培训班已初见成效。本期赵会长在《弘扬佛法,利乐有情》一文中,进一步要求我们“要担当弘扬佛法的责任”。他指出“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本身就要依据佛法加强自身建设”。他还强调:“要懂佛法才能弘扬佛法。”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僧人,应该要有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古德说:“佛法弘扬本在僧。”但我们如果不懂佛法,又怎能弘扬佛法?已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11.
宗志 《法音》2009,(11):19-25
一、虚云老和尚的教门经历 1、由教而入佛法之正途 虚老自幼就具善根.17岁.就在家中与他的二位妻子及从侄说佛法,20岁出家,从28岁起修苦行,此时的他如《年谱》中所说:  相似文献   

12.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3.
<正>《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一套8册于近期出版,这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而权威的文集著作,辑录了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出席国内外宗教会议的发言和在访谈节目中的谈话。首批3册分别为《信仰与对话》《和合与愿景》和《责任与担当》,主要揭示佛教文化的时代价值,乃佛法之"用";次批5册分别为《佛法与人生》《智慧与成功》《修行与念佛》《持戒与觉悟》和《出家与修道》,主要阐释佛法学修的次第精要,是佛法之"体"。  相似文献   

14.
李洪志的传法传功活动始终打着“佛法”的幌子,他的众多传法讲演中也充满“佛言佛语”。然而,他所讲的“佛法”完全是自己的杜撰,不仅与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核心理论丝毫没有共同点,而且直接与之对立和冲突。他通过对一些佛教名词术语的肆意曲解和无知臆断,通过对佛教的诋毁和对佛教界人士的中伤,妄图达到宣扬迷信,神化自己,笼络信徒,欺骗愚弄学员的目的。一、李洪志在贬低和攻击传统佛教的基础上编造他的“佛法”,以便网罗信徒。“佛法”原指佛的“教法”,用来概指佛教的教理或理论。李洪志标榜自己所传的“法轮大法”属于“佛家…  相似文献   

15.
编后语     
《法音》1994,(6)
学修佛法者,当知教祖释尊所说佛法的根本大意。自释尊成道以来,转法轮四十五载,那时所说教法有华严、阿合、方等、般若、法华汉第五时,言教洁如烟海,为究其根本,给信众以学修之航向,吴信如大居士在《佛法之根本和教法之分类})一文中极为明晰地阐述了佛法的根本及其三重关系:佛法依四谛为根本;四谛又以三学为根本;而三学之根本,又在般若。佛法之根本虽同出一辙,但分演繁多,文中还就释尊所说的教法作了八大分类。这对学人在总体上对佛法有一明晰的把握,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益。我国的翻译事业,自翻译佛经始。从东汉至今,译经事…  相似文献   

16.
佛学文摘     
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湾佛教学者江灿腾在《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反省》一文中,回顾自己的治学经验,认为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的观念,解决了他在佛法内容上的困扰。《游心法海六十年》一书。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6)
《法音》1991年第2期发表西妙居士所作《佛法之性质与佛法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就是佛法。”并对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提出不同看法,说:“佛法与科学,无论就其基本目的、基本方法及于人生实际价值而言,都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以上二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抒所见。笔者就个人学习的体会,想谈谈自己的观感,抛砖引玉,敬请各方大德指教。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2)
主编法师: 佛陀要求每个佛教徒不但自己学修佛法,还要求自觉觉他,直至觉行圆满,让尽可能多的人闻到佛法,得到利益。他的一生都在宣扬佛法中度过,临入灭时,还为最后一个弟子开示佛法。  相似文献   

19.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4,(10)
正各位作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地区中心的代表,汇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宝鸡市,出席这次"世佛联"大会,我谨向在座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祝贺。当今世界,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佛法。然而,部分人似乎未能够从学习佛法中充分获益,无法掌握佛陀教诲的基本义理。其实,佛教为如何有效学习佛法的真正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引。那就是,无论修持佛法到哪个程度,学习和修行都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