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明 《法音》1999,(11)
本刊讯10月21日(农历九月十三日)上午,座落子江西永修云居山云居茅蓬原址上的虚云和尚纪念堂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40周年法会在这里举行。云居山真如禅寺全体僧众以及广东省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佛源法师。庐山东林寺方丈传印法师...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我国佛教现代史上的一代宗师、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示寂五十周年。虽然时间过去了五十年,但虚云老和尚的音容笑貌经常闪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为法忘躯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虚云老和尚是我们佛教界永远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鸡足山中,迦叶持衣待弥勒;心灯会上,宗门泰斗仰虚云。”鸡足山虚云寺的这幅门联,对鸡足山佛教作了极好的概括和点睛。确实,在鸡足山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璀若群星的历代祖师群里,最为海众尊仰熟知的,当数开山祖师迦叶尊者和近代中兴祖师虚云老和尚(1840-1959)。  相似文献   

4.
明憨 《法音》2023,(4):59-62
<正>一、传印长老的平易谦和我和传印长老的佛缘,起源于柏林禅寺。当时我出家不久,1998年我们师父净慧长老升座,传印长老来参加升座法会。传老写了一幅贺联:“胼手胝足奋向蒿芒安宝刹;披荆斩棘敢教嵓薮涌楼台。”这幅贺联的下款,是“晚学传印和南敬撰并书”。事实上,传印长老比我们师父还大几岁,1955年,传印长老在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座下秉受具足戒时,师父是第三引礼师;从这个角度,传老自称“晚学”,由此可见传老的谦逊平和。  相似文献   

5.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这是1959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圆寂前写下的《辞世诗》。从虚老这最后的心音,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佛门高僧一生的经历感悟和毕生的理想追求。虚云老和尚作为近现代汉传大乘佛教禅宗的杰出实践者,其学问僧格、佛学理论、修行境界,向来为佛门四众所推崇尊仰。无论在云南鸡足山、昆明西山、福建鼓山、广东南华寺、广东云门寺、江西云居山,所到之处,皆能宠辱不惊,兴灭继绝,…  相似文献   

6.
净慧 《法音》2009,(11):14-18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今年是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今天,我们有幸能邀请到各位嘉宾会聚一堂,借《虚云和尚全集》首发之机,为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举行一个简短的纪念活动,我心里格外高兴,同时又非常感慨,因为《全集》的编辑出版牵系着我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宗志 《法音》2009,(11):19-25
一、虚云老和尚的教门经历 1、由教而入佛法之正途 虚老自幼就具善根.17岁.就在家中与他的二位妻子及从侄说佛法,20岁出家,从28岁起修苦行,此时的他如《年谱》中所说: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4,(10)
正本刊讯10月3日至4日,为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五周年,由云居山真如禅寺举办的"虚云老和尚暨云居历代祖师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及《云居法汇》首发式在庐山西海温泉假日酒店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南开大学孙昌武教授、台湾慈光佛学院院长慧空法师等约200名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代表共聚一堂,缅怀先德。  相似文献   

9.
伍先林 《法音》2024,(1):71-74
<正>一诚长老(1927-2017),1927年2月2日生于湖南,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1840-1959)传法弟子。在法脉传承上,一诚长老直接继承了虚云老和尚的禅宗思想和实践体系。同时,与虚云老和尚一样,他也主张禅净融通,且又以禅宗为主,兼摄净土法门。  相似文献   

10.
明杰 《法音》2023,(4):47-54
<正>在这个早春三月,一位可敬可重可爱的上寿老人离开了我们,他就是与家师净慧老和尚有着六十年法谊的传印长老(1927-2023),大家口中的“传老”。传印长老师承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数十载作育僧才,桃李遍天下,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名誉院长,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法门领袖,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说到我与传老的因缘,  相似文献   

11.
王志阳 《法音》2021,(1):28-32,33
虚云老和尚(1840-1959),俗姓萧,法名古岩,字德清,是近现代的高僧,对佛教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对虚云老和尚的研究分布在多个领域,如侯坤宏《证悟与契入——对现代四大高僧修持观的观察》[1]、欧阳镇《虚云和尚看话禅的特点》[2]等,着重于考察虚云老和尚的禅学思想。宋颖、曾衍桃《禅诗与生态:虚云诗偈中的生态观》[3]、党晓龙《虚云大师诗歌创作特征析论》[4]等,则从虚云老和尚的诗歌创作来研究其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13.
明纯 《法音》1990,(11)
圆寂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云居山真如寺的虚云老和尚是我极其敬仰的近代禅宗大德.朝拜云居山便成为我心中的一桩大愿.今年暑期,因缘具足,我终于来到了云居山真如寺,在这里度过了六个令人难忘的昼夜,至今想起寺内师傅们精进用功的情景,仍然感佩不已.这里记录的是此次朝山的点滴观感,在纪念虚老诞生150周年之际,愿借《法音》一角,以飨诸方同道.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20,(5)
正我跟净慧老和尚的交往有三十多年。净慧老和尚是中国现代佛教界一位很有学养、很有战略眼光的高僧,也是我们学术界的忠实朋友。他早年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属大陆佛教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在佛学和修证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改革开放以后,他开始负责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编辑工作,后来又肩负起修复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祖庭之重任。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走在佛教事业的最前沿,为推动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虚云老和尚被称为是近代高僧,禅宗泰斗。他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对近代中国佛教的振兴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和尚为了振兴中国佛教历尽艰辛,殚心竭力,任劳任怨。他一生的业绩可谓功追往圣,德迈时贤。他一生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指难胜屈,数语难表,兹仅以他对中国云南佛教的贡献而略作概述。老和尚对振兴与发展云南佛教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在云南共有26年,鸡足山14年、昆明12年,可谓与云南宿缘深厚。  相似文献   

16.
悟性 《中国宗教》2018,(7):32-33
现年98岁的印空长老尼礼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为师,于禅门巨匠虚云老和尚座下圆具。她一生严持戒律,精勤修行,坚持爱国爱教本色,年逾高龄而不断完善道场的各项建设,和合僧团管理,创办江西尼众佛学院,长期坚持以公益慈善事业回报社会,贡献突出,使大金山禅寺成为全国著名的尼众丛林。印空长老尼,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现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咨议会副主席、江西省抚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抚州大金山禅寺住持、江西尼众佛学院院长、大金山禅寺慈善协会会长。  相似文献   

17.
正现年98岁的印空长老尼礼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为师,于禅门巨匠虚云老和尚座下圆具。她一生严持戒律,精勤修行,坚持爱国爱教本色,年逾高龄而不断完善道场的各项建设,和合僧团管理,创办江西尼众佛学院,长期坚持以公益慈善事业回报社会,贡献突出,使大金山禅寺成为全国著名的尼众丛林。印空长老尼,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现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咨议会副主席、江西省抚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抚州大金山禅寺住持、江西尼众佛学院院长、大金山禅寺慈善协会会长。现年98岁的印空长老尼礼佛门泰  相似文献   

18.
正一转眼,德林老和尚已经圆寂两年了。从1984年重回扬州高旻禅寺担任第47代方丈,到2015年圆寂,德老以重建祖庭为己任,三十多年间精心策划、广结善缘,先后建成大雄宝殿、禅堂、天中宝塔、水晶宫、大讲堂、罗汉堂、钟之巅等,为佛日增辉,亦为河山生色。在德老2005年传戒、传法、传位"三传"活动之后,笔者有幸在高旻寺与德老多次交流,深感老和尚高年硕德,值得后人转相效仿。现叙事记文,追忆德林老和尚。  相似文献   

19.
唐思鹏 《法音》2005,(5):43-43
本刊讯5月2日,云南鸡足山金顶寺张灯结彩,隆重举行惟圣法师升座法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及海内外嘉宾数千人参加了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刀述仁居士及地方党政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净慧法师为惟圣法师送座。鸡足山金顶寺位于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海拔3240米。寺院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光绪年间,虚云禅师曾在此山驻锡。鸡足山主峰名天柱山、四观峰、金顶等。据说明朝末年,昆明太和宫(道教)的金殿搬迁至鸡足山的主峰上,因而寺院始名金顶寺。“文革”十年浩劫中,金顶寺除楞严塔仅存,其余的殿堂、佛像和文物几乎毁坏殆…  相似文献   

20.
近代影响佛教发展的大德有很多,但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虚云和尚则从信、解、行、证的角度,为后之来者留下了宝贵而根本的实践财富,是佛教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