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邹广文当代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人的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富魁力的部分,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实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越本性。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  相似文献   

2.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翟月金 《美与时代》2014,(3):130-131
和谐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在旅游这一文化实践形态下,探寻旅游美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是发挥旅游美学正确引导功能的基础。因此,本文以和谐社会视域下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实践层面的探讨,就旅游美学的和谐价值与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的认识与梳理和谐视域下的旅游美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诚     
曹刚 《道德与文明》2006,1(2):37-41
诚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诚的内涵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它体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在历史中展开的辩证法。如果说传统社会更强调做一个真正的人,近现代社会更强调真正地做一个人,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应该强调真正地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美学范畴的“和”它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主张包容,反对排异:强调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求新、求变,反对趋同:强调要用理性的、中庸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反对极端,等等。透过“和”的美学内涵审视“流行书风”这一文化现象,会对它的发生、现状、走向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和书法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书法在很多艺术设计院校里并不被重视,被大多艺术设计院校拒之门外,这在如今强调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无疑是一种讽刺。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代表中国特色流传海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中展示。我们如果一味地吸收外国的美学思想或设计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最好的示范。本文就是基于此观点通过具体案例解析书法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作为艺术设计类的院校书法课怎样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传统文化的价值,为日后专业课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时代,为什么还要追寻形而上美学的问题?当美学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学科性的时候,让它重新回到它想要摆脱的东西,这是否是一种悖谬?本文试从方法与目的两个层面来探索形而上学对于美学的方法论意义与形而上美学的目的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爱情在理论上一向被认为是纯伦理学领域所讨论的课题之一,实际上在人类爱情问题上含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感,它体现了善与美的融汇与统一。爱情美作为一种动态的情感,它本身具有美学价值,因之也就出现了对爱情的审美问题。 传统的性爱观历来表现为四种形态:(1)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是超肉体结合的一种变态为文化价值的性爱;(2)宗教的爱,它将肉体与精神全部献给上帝,是一种禁欲主义的性爱;(3)色情的或肉欲的爱,它是一种纯粹以肉体结合为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体验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性正好与后现代社会合拍,因此,时代需要新美学表达自己。新美学就是新的体验美学。前美学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它无视个人的体验、感受及其表达。新的体验美学强调体验和感受,并将表达提升到个体生存状态的高度,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感受型的幸福社会奠定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心性论的审美文化,它所追求的审美的人生境界缺乏物质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奠定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美学的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推动,这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所谓都市美学,其研究的不是都市中的美学问题,而是立足都市,以都市的眼光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学问题。当下,中国正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个背景下,处于西部现代化建设前沿的大都市成都,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形态和研究这种美学形态的学科,必然应该是崭新的,并且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的都市美学。因为在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美学形态与都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经济由农业占主要地位逐渐向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导致民众的居住生活状态快速从村落化转向都市化,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与都市化有着不解之缘。都市社会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文化属于都市文化之一种。都市美学的应运而生即与建设都市文化、打造都市精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17.
一、寻找出路A.描述的合法性质我们企图了解艺术世界。理解艺术文明,这就是美学的根本困惑。对艺术世界或者艺术文明的理解表现为一种客观的描述。判明这种描述的合法性质至少应该考察:(1) 艺术世界是否是一种美学研究的逻辑主语。艺术世界既然是美学的对象,那么,它就必须是美学中最终被描述的东西。它必须是美学描述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一种体系的转型与重建,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美学界同仁的共识。美学的这一变革说到底,是文化开放的必然结果。从新时期我国美学研究的现实看,人们已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美的本质问题的纠缠,而试图从新的角度深化美学。随着改革开放与文化的进步,美学研究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它的背景是人类的整体文化精神,用纯粹实证的、认识论或心理学的方法来界定美学,  相似文献   

19.
郭昭第教授在《艺术哲学提要》一书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阐释了一种新的艺术哲学理念;他不再将艺术哲学看成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富于智慧的、旨在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给予人以惬意生活的圣人之学.他的艺术哲学以心体无滞、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美学精神和非二非不二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使人们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获得惬意且诗意的人生为目的,旨在强调从日常生活乃至一切事物中发现美与智慧,是一部具有典型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20.
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哲学动态》2001,(5):21-24
196 0年以后 ,东西方美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从人文科学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文化思想自身的演变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 ;二是全球文化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文化与全球各文化的互动中 ,西方文化朝向一种与全球各文化更接近的形态。而这两个方面 (西方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本身就有一种内在关联 ,它们共同代表了美学向新的存在方式的迈进。一、美学存在方式与西方美学转型1 96 0年以来 ,西方美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美学的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