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4.
唐思鹏 《法音》2006,(9):7-13
佛弟子中大分两类,一是出家众,二是在家众。出家众中,若是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新译为“苾刍”;若是受了具足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尼”,新译为“苾刍尼”。在家众中,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塞”,新译为“邬波索迦”;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夷”,新译为“邬婆斯迦”。“邬波索迦”是梵语upqsaka的音译,“邬波”意译为“近”,“迦”意译为“事”,“索”是男性的通称,若是“斯”,便是女性的通称了。而“邬波索迦”与“邬婆斯迦”,实际上就是指亲近承事三宝的在家男居…  相似文献   

5.
一钵千家饭     
《法音》1992,(7)
佛经常常这样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人城乞食······”这段文字表明,佛陀时代,僧人是托钵乞食的。事实上,僧人又被称为比丘,意为“乞士”。为了使得出家人能专心致志地用心办道,佛陀提倡托钵乞食,因为这会使比丘们的生活简单化,尽量减少占有欲,以便达到出家的目的—去除贪欲,早证涅梁。另一  相似文献   

6.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7.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8.
钟,梵语键稚(ghanta),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击木制的犍稚,在我国则代以铜钟。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说: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除结无有余。露地击键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  相似文献   

9.
四众     
指佛教教团的四种弟子,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有两种讲法:(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仅指  相似文献   

10.
十分荣幸来参加这次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盛大研讨会,在此我想向本次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代表缅甸佛教徒发言的机会。全世界60亿人口中只有5亿多佛教徒,所以普及和传播佛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随着有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佛教徒的数目正在上升。关于发扬和宣传佛教,佛陀劝诫道:“众比丘!应当施行传教的事业,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为了世界的安宁、为人天的利益安乐,不要二人同行一路。”他的另一句名言是:“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因此,致力于普及和传播佛法是与佛陀教诫一贯相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一般人都认为,从教义和哲学角度来看,佛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比,是最为“出世”,最能超脱出世俗政治的。但是,过去一百年世界佛教的历程恰恰表明,佛教卷入政治之深,以及政治影响佛教之巨,都丝毫不亚于其他宗教。中国古代有“沙门不敬王者”之论,又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之说。若用第一句话来形容东南亚南传佛教诸国的情况,表面上很贴切。实际上极荒谬──表面上这些国家的和尚地位崇高,甚至在统治者向其致敬时也可不必还礼,实际上这些国家的佛教却受到统治者严格的控制和利用,换言之,佛教在东南亚和东亚许多国家的地位,在历…  相似文献   

12.
二、僧伽的一些制度1.关于雨季坐夏的制度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尚未与僧伽大众制戒,令比丘于雨季三月中宜作安居。尔时比丘,无论夏日、冬日或有雨三月,依旧日日出门人间乞食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时诸外道,咸起讥嫌,作如是语:"此沙门释子,无有慈悲,冬日、夏季、雨中游行,伤多草叶,杀诸虫类,不异俗流。外道沙门,虽有诸多邪说,犹有雨中夏日安歇,足不出户之教;鸟雀之性,犹有雨中安于树上巢中,不出飞行,不外觅食。惟此秃头沙门,不作安居,不知收摄,安在一处。既无轨式,谁复于斯以衣食施之。"其时比丘大众以此因缘俱  相似文献   

13.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但他对小乘  相似文献   

16.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三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相似文献   

17.
禅是中国的产物。但禅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所谓瑜伽的智慧:即与宇宙冥合的智慧。禅是梵语,意为冥想;瑜伽则是精神集中。禅的本意是集心一境,专念一物。它本来是佛教徒修习的一个内容:在形式上安静身体、统一精神,其方式就是坐禅。佛教也常以“止观”代表禅,止是心的安静,观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 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 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 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  相似文献   

20.
论出家学佛     
《法音》1991,(10)
佛教徒的出家,是为了摆脱家庭恩爱的牵缠,世俗事务的干扰,专精修习戒定慧学,以求解脱生老病死等苦,获得真正自由和永恒安乐。大乘佛教徒更发心以普度众生,为一切众生求利益安乐为职志。经论中也以种种譬喻赞叹出家功德,赞叹出家比丘是人天导师、世间慧眼、众生福田。但现在许多人对出家一事不能理解,一见人出家就认为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总是问是否遇到了什么挫折;而某些出家人对为什么出家、出家人应具备的条件、出家后应如何行持,也不甚了解。一些人到寺院出家,是为了练就一身好武功;有些人因为在世间种种挫折失意,想到佛门找一块净土;甚而有把入佛门当作一条生财之道的。陈兵先生《论出家学佛》一文,对出家修道之旨趣、出家应具备的条件、什么是僧尼的正业、僧宝与归依僧等问题,一一作了论述,就目前佛门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界同仁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