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静珊  王娜 《心理科学》2017,40(5):1222-1227
在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距离下,让被试对同、异性成败行为进行归因,考查性别归因偏差现象(对异性美化、对同性贬损的归因)在社会距离上的变化。结果发现:(1)对于成功行为:被试对陌生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能力-运气)显著高于陌生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被试对同、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差异不显著。(2)对于失败行为:被试对陌生同、异性做出的美化归因(运气-能力)差异不显著;被试对异性好友做出的美化归因显著高于同性,出现性别归因偏差。结论:性别归因偏差,在远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表现失败时消失;在近社会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消失,表现失败时出现。结合相关研究和进化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李燕  祝春兰  刘伟  武莹莹 《心理科学》2012,35(3):602-607
通过调查得到个体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的6种归因,在此基础上,编制12个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失败的情境故事,让1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归因,以确定事件重要性、人际关系和过错者身份对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失败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对不重要事件的前瞻记忆失败归因为“主观无意”,重要事件归因为“主观故意”;在对事件后果和过错者人品判断时具有“对己严格”和“对人宽容”的归因特点;对包含亲子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轻的归因与后果判断,在重要事件情境中,对包含朋友关系的前瞻记忆失败者进行责任较重的归因与后果判断。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的奖赏结构和结果效价对儿童自我-他人成就归因、自我-他人奖赏评价的影响。实验采用2×2×2混合设计,其中自我-他人归因与评价为被试内设计。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学生74名(男生36人,女生38人),实验通过解决一系列迷津测验来创设成功和失败情境。实验结果表明,奖赏结构对儿童自我-他人能力归因的影响、奖赏结构与自我-他人归因的交互作用对能力归因的影响、自我-他人运气归因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努力和任务难度归因不显著;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成就结果倾向于做能力和运气归因,较为忽略努力和任务难度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说到归因理论,不能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他和他的助手用归因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成就行为。但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成就行为的结果。一般地来说,可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结于个人的能力、自己所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研究证实了前人有关注意缺陷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更加外化的结论。并以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对消极事件归因和抑郁症状间存在积极关系的结论,向学习无能理论提出了疑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有关归因研究的新动向.问题提出当代归因理论与实验研究常常把抑郁症状和人无力控制消极事件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艾布拉姆森、塞格利曼和蒂斯代尔,1978)。然而,对于注意缺陷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50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即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归因方式问卷的总分与气质性乐观、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气质性乐观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归因方式的自身性维度上,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持久性和整体性维度上,对可控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对中、高水平事件,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比乐观者更悲观;(3)归因方式对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气质性乐观为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2×2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检验了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自尊不同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高自尊组在失败后的测验成绩显著优于低自尊组;(2)内部归因后,高自尊组的后继测验成绩非常显著地优于低自尊组;外部归因后,高、低自尊组的后继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3)对于高自尊组,内部归因后的后继测验成绩优于外部归因后的成绩,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低自尊组,外部归因后的成绩显著优于内部归因后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文斌  姚树桥  黄敏儿  吴大兴 《心理科学》2005,28(2):392-394,38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自动思维、应付方式变化对抑郁严重程度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对9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出院时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自评抑郁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此外对100例正常对照亦进行上述测评,其中29例在15—20天后重测。结果:自动思维问卷得分、归因方式问卷得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路径分析表明,自动思维、对正性事件的整体性维度的归因方式对抑郁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作用,自动思维的变化对SDS的变化的直接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572),归因方式中正性事件整体性归因的变化为其次(路径系数为一0.193),而自动思维的变化与归因方式中正性事件整体性归因的变化的相互影响较小(路径系数为-0.188)。结论:自动思维、对正性事件的整体性维度的归因方式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自尊》和《乐观归因风格》三个问卷,以574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应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探讨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自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2)积极事件归因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且还会通过自尊对其产生间接影响;(3)消极事件归因仅通过自尊间接地影响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这表明不同性质的事件归因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有差异,自尊在初中生乐观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通过对400名中学教师进行团体施测,探讨同职业倦怠-投入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四类教师(双高教师、高倦低投教师、低倦高投教师和双低教师)在教学成败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成功情境下,高倦低投教师比低倦高投教师、双高教师更倾向进行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双低教师比低倦高投教师、双高教师更倾向进行内部的、稳定的归因;低倦高投教师、高倦低投教师比双低教师更倾向进行外部归因;在失败情境下,四类教师在教学归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